從以上“太行八陘”的分布情況不難看出,由于趙國邯鄲距離太行山太近,因此邯鄲以西的滏口陘和井陘便成為了抵御秦國的重要通道,而一旦太行山防線失守,邯鄲以西將無險可守,秦軍隨時可通過滏口陘或井陘翻越太行山,直逼邯鄲城下。事實上也是如此,當秦軍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攻打趙國時,“滏口陘”和“井陘”雖然仍在趙國手中,但趙國卻根本無力固守太行山防線,只能收縮兵力固守邯鄲,而秦軍則輕易便翻越太行山,直接殺到了邯鄲城下。
1、趙國如何化解邯鄲之圍,秦國慘敗到什么程度?
謝謝邀請!公元前259年,秦國長平之戰(zhàn)后,白起欲乘勝追擊。趙王答許六城議和,趙王趁此時機秣兵歷馬,積極準備應戰(zhàn),趙國相平原君帶人到楚國求救,這里有一個毛遂自薦的成語故事,經(jīng)過平原君和毛遂的努力,楚國答應一起打擊秦國!公元前259年九月,秦王見趙王毀約,派五大夫王陵帶兵二十萬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趙國上下一起抵抗,趙相平原君把家產(chǎn)變賣,把妻妾編入軍隊加入抗戰(zhàn),
王陵久攻不下,秦陸續(xù)增兵。趙國全國合力,加上楚國,魏國(這里有信陵君盜兵符的故事),最后趙國與這幾國的援兵一起,里應外合,把秦軍打敗!趙國將領(lǐng)鄭安平的兩萬人馬被困,最后降趙!隨之,各國各自收回原失地。邯鄲之戰(zhàn),是秦國損失近三十萬軍隊,使他推遲了統(tǒng)一六國的進程,
2、秦過攻打趙國邯鄲怎么過去的?
《大秦賦》的第一幕便是秦趙“邯鄲之戰(zhàn)”,而在這場戰(zhàn)爭中,秦國出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城長達三年。這場戰(zhàn)爭雖然以秦國最終戰(zhàn)敗結(jié)束,但戰(zhàn)爭之初卻有一個極為奇怪的現(xiàn)象,那便是秦國出兵在幾乎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便殺到了趙國都城邯鄲城下,究其原因,便在于趙國在“長平之戰(zhàn)”的戰(zhàn)敗,太行山乃秦趙天然分界線,“滏口陘”和“井陘”乃是爭奪關(guān)鍵太行山脈縱貫河北、河南和山西,乃是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同時也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與趙國的天然分界線,而在長達千余里的太行山脈之間,有八個自然形成的峽谷,被稱為“太行八陘”。
太行山雖然山巒疊嶂,但其中卻又河流密布,沁河、丹河、漳河、沙河、唐河等河流貫穿其中,并沖刷出一條條河谷,不過這些河谷并不利于人馬通行,因而古代穿越太行山而進出的交通道路,大多利用山脊隘口,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太行八陘”,至“長平之戰(zhàn)”前,經(jīng)過長期的兼并戰(zhàn)爭,“太行八陘”已經(jīng)被秦、韓、趙、魏、燕五國所瓜分,其中軹關(guān)陘在秦國境內(nèi),太行陘在韓國境內(nèi),白陘在魏國境內(nèi),軍都陘在燕國境內(nèi),其余的滏口陘、井陘、蒲陰陘、飛狐陘則全部在趙國境內(nèi)。
從以上“太行八陘”的分布情況不難看出,由于趙國邯鄲距離太行山太近,因此邯鄲以西的滏口陘和井陘便成為了抵御秦國的重要通道,而一旦太行山防線失守,邯鄲以西將無險可守,秦軍隨時可通過滏口陘或井陘翻越太行山,直逼邯鄲城下,在秦國攻陷野王,導致上黨成為飛地之前,則有韓國的上黨郡擋在通道前方,從而使得趙國防守壓力大減。
但在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陷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導致上黨郡成為了一片飛地,韓桓惠王無奈之下,便想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以換取秦國退兵,上黨郡守馮亭則以上黨郡為籌碼,意圖促成趙韓聯(lián)手抗秦之勢。如果上黨郡落入秦國手中,那么秦國便可利用上黨高地的地理優(yōu)勢,隨時對滏口陘和井陘形成威脅,從而使得趙國太行山防線形同虛設(shè),
馮亭正是看準了上黨郡對趙國的重要性,才敢于做出此決策,如此來看,大家還認為趙國君臣只是為了眼前利益而接收上黨郡嗎?趙國“長平之戰(zhàn)”遭遇慘敗,“滏口陘”和“井陘”形同虛設(shè)事實上,在趙國在趙武靈王統(tǒng)治下迅速崛起后,秦趙都視對方為最大對手,雙方明爭暗斗始終沒有停止。而在軍事層面,早在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秦趙之間便爆發(fā)了“閼與之戰(zhàn)”,而此戰(zhàn)的目的,同樣是為了爭奪通往“滏口陘”的道路,
“閼與之戰(zhàn)”中,趙國最終憑借著趙奢的指揮,擊敗了秦軍,成功幫助趙國穩(wěn)住了太行山防線,而在九年之后的“長平之戰(zhàn)”,趙軍卻在趙奢之子趙括的統(tǒng)率之下,慘敗于秦國,結(jié)果不僅使得長平郡落入了秦國手中,趙國更是一戰(zhàn)損失了多達四十五萬軍隊。“長平之戰(zhàn)”后,白起之所以建議秦昭襄王立即進攻邯鄲,一方面源于其他山東各國根本來不及調(diào)集軍隊支援趙國,而趙國在遭遇慘敗之后,也根本來不及調(diào)集軍隊死守邯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