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特別是家人,容易在發(fā)生沖突或爭吵時指出對方心理有問題、應該看心理醫(yī)生。你看要不要看看醫(yī)生、或者是找位心理老師聊聊,看看專家有什么好的建議和方法能改善下睡眠的,給朋友或家人建議時,不要用這種“扣帽子”的方法,而是要從對方實際利益出發(fā),找到他可能也存在煩惱或困擾的一點(需要看心理醫(yī)生的人往往都會有自己的困擾和痛苦),比如“你睡眠一直不太好”、“我感覺你最近心情比較郁悶”、“你已經好幾次在工作中控制不住脾氣,沖同事甚至領導發(fā)火,這樣下去可能會影響你的事業(yè)”這類的開頭表明你是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事情的,更容易被接受一些,也就是心理咨詢中“啟發(fā)咨詢動機”的最簡化形式。
1、看心理醫(yī)生值得嗎?
心理咨詢的終極目的是助人自助。它是一門使人愉快和成長的科學,這里的成長,是心理學意義上的人格成長,它含有心理成熟、增強自主性和自我完善的意思。值不值得,當從“成長”這方面來講,當然是非常值得的,畢竟,我們的父母、老師、親朋,并無法在所有方面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看清問題。但是呢,心理咨詢的價格真的不低了,性價比如何,還是比較考驗經濟實力的,
2、對心理醫(yī)生一無所知,怎么去看心理醫(yī)生?
面臨又煩惱又有需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趨避沖突”,也就是前男友能滿足自己一些需要,又會讓自己陷入心理沖突。理清自己的心理需求是重要的,納本心理的心理咨詢師可以為此有所幫助。良好的心理咨詢關系對人際關系也是一種關系的示范和滋養(yǎng),題主的提問當中并沒有異常心理的跡象,如果頹廢的程度、煩的程度在旁人看來是“正常”的,那么無須去醫(yī)院。
3、有什么辦法能勸一個人去看心理醫(yī)生?
如果家人或朋友真的可能需要心理咨詢,可參考如下幾點:1、找一個心平氣和的溝通時機,很多人,特別是家人,容易在發(fā)生沖突或爭吵時指出對方心理有問題、應該看心理醫(yī)生。爭執(zhí)時的說法聽起來就不像是一種中肯的建議,更像是對對方的攻擊和指責,往往不會使對方“服軟”接受建議,而是會招致對方的反擊,使沖突升級,2、從對方的利益出發(fā)。
建議不要直接說對方有心理問題,“有心理問題”聽起來像是一種批評、指責甚至攻擊,給朋友或家人建議時,不要用這種“扣帽子”的方法,而是要從對方實際利益出發(fā),找到他可能也存在煩惱或困擾的一點(需要看心理醫(yī)生的人往往都會有自己的困擾和痛苦),比如“你睡眠一直不太好”、“我感覺你最近心情比較郁悶”、“你已經好幾次在工作中控制不住脾氣,沖同事甚至領導發(fā)火,這樣下去可能會影響你的事業(yè)”這類的開頭表明你是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事情的,更容易被接受一些,也就是心理咨詢中“啟發(fā)咨詢動機”的最簡化形式。
3、給出可選擇的建議,結合第2點,可這樣征詢:“你最近睡眠一直不太好,感覺白天精力和心情也都受到了影響。你看要不要看看醫(yī)生、或者是找位心理老師聊聊,看看專家有什么好的建議和方法能改善下睡眠的?”——至于心理老師是不是真的給他調整睡眠,你就不用操心了,只要當事人愿意去見專業(yè)工作者,醫(yī)生和咨詢師都會有自己的評估和干預辦法,
通常給出“醫(yī)生”或“心理老師”這兩個選項,可以便于當事人根據自己的歸因傾向,選擇他最愿意接受的方式。4、不要指望一次性說服,人們接受一些以往抗拒的事物,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對方一開始不接受,不要勉強,尋找下一次可溝通的時機,特別是他的困擾更進一步發(fā)展、矛盾再次顯現時,再嘗試進行溫和的建議。(圖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