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戶9-10萬,人口30-35萬左右,按照“都甲”制規定便能推算出有多少“都甲”了。以洪武年中期為例,溫州有戶18萬,人口62萬,按規定約有1600都(里),甲在1800個,溫州人愛闖蕩,有報告顯示,每10個溫州人里就有3個在外地發展,溫州屬閩中郡,至隋朝改永嘉縣,到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改永嘉縣為溫州,一直沿用至今。
這應該沒有具體的統計數據,也沒誰會花時間去統計這樣的數據吧。浙江和江蘇都是我國經濟發達的省份,但浙江人善于經商是出了名的,據統計每9個浙江人中就有一位老板,每26個浙江人中就有一家企業,浙商也是全國最大的商人團體之一,它們把生意做到了國內外,因此在江蘇來自浙江的投資商應該不少,不過卻很少聽說江蘇投資商,
溫州在浙江乃至全國的知名度都很高,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曾經的“溫州模式”與“蘇南模式”和“珠三角模式”并立,享譽一時,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溫州人做生意也是杠杠的,炒房團是出了名的,而且溫州人愛闖蕩,有報告顯示,每10個溫州人里就有3個在外地發展。省外的溫州人主要發布在江蘇、廣東、上海、福建、北京等經濟發達省市,其中溫州人外出打拼最多的地方就是江蘇,2018年的數據顯示是15.9萬,至于有多少是投資商就不得而知了,
2、溫州明朝時期有多少都甲?
切入正題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溫州和什么是“都甲”制。溫州歷史悠久,公元前221年,秦王統一中國,在全國劃三十六郡,溫州屬閩中郡,至隋朝改永嘉縣,到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改永嘉縣為溫州,一直沿用至今。“都甲”制古已有之,盛行于明.清兩代,到近現代民國時期才改為鄉(鎮)和村,“都甲”制屬于行政區劃制度,明朝地方行政區劃自省往下府.縣,縣以下設“都”,都下設“甲”,一般以數字表示,比如一都二甲等。
由于“都甲”制不屬于官方高級設置,故此明朝叫“里甲”或“保甲”,明朝“以一百十戶為一里,攤丁糧多者十戶為長,余百戶為十甲,甲凡十人。歲役里長一人,甲首一人,”什么意思呢?就是一百一十戶為一里,其中那十戶收.交囗糧最多的為里長。那一百戶為十甲,候選甲長十人,每年輪流選出里長一人,甲長一人。明.清兩朝的戶籍制度與“都甲”制高度統一,
就是你人可以搬到外地,但你的戶籍不變,仍在原來的“都甲”里。那么明朝時有多少“都甲”呢?以洪武年中期為例,溫州有戶18萬,人口62萬,按規定約有1600都(里),甲在1800個,及至明中后期萬歷年間,由于連年打仗,沿海地區倭寇禍亂,溫州人口大量流失。有戶9-10萬,人口30-35萬左右,按照“都甲”制規定便能推算出有多少“都甲”了,
3、全國有多少市場商場是溫州人的產業?
可以這么說吧,全世界由華人經營的商貿市場和批發為主的市場基本上都是以溫州人為主,但開大商場的不多,有的基本上都是小超市之類的。在國內,除了廣東和福建,其它地區的商貿市場,特別是批發市場,溫州人是占主導地位,具體有多少是控制在溫州人手里的不好說,市場搞起來后大部分人都避免做帶頭人,只在市場上占據一些位置好的店鋪,在國內有將近二百萬人在全國各地經商,很難統計出經濟規模,
在國外,特別是在歐洲和美洲地區,只要有批發市場,進出口貿易的市場,都是由溫州人占主導地位的,比如服裝鞋帽,百貨電器,幾乎都是說溫州話的人在經營,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溫州人大概將近百萬人口,其中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做生意的。這部分人把所在國當地人所經營的生意,一點一點的蠶食掉,所以對溫州人的經商風格非常反感,但又無可奈何,只能在經濟上控制,以前往國內匯款相對比較寬松,現在控制的非常嚴格,一旦超出額度,封店罰款紛至沓來,所以現在往國內匯款的匯費每百元都超過七、八個百分點,但還是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單單在歐洲的溫州人匯往國內每年的貨款以及資金不會少于五百億歐元,常常在機場被海關截獲的現金每年都會有上千萬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