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大意失荊州,而是狂妄自大失荊州。荊州是蜀漢的荊州,荊州的丟失,根本原因是劉備的團隊考慮事情不周全,在孫權面前暴露出極大的破綻,給了孫權可乘之機,荊州團隊又是劉備團隊中的一支分隊,關羽跟隨劉備幾十年,關羽是什么個性,劉備會不知道嗎,可能劉備不相信孫權敢打荊州,便沒有任何支援荊州的動作。
1、歷史上,劉備聽聞荊州丟失,發兵東吳是為關羽報仇嗎?
劉備討伐東吳,是為關羽報仇,但卻不僅限于為關羽報仇,在登基稱帝之際,他急需一場勝仗來彰顯蜀漢的實力,這才是劉備討伐東吳的最根本原因。劉備即皇帝位不久,便為關羽報仇之名討伐東吳,這個決定得到蜀漢大多數大臣的反對,就連一直負責保衛安全的趙云不怎么說話的,此時也站出來勸諫:國賊曹操,非孫權也,若先滅魏,則權自服。
今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懈,非策之上也,其實無論是東吳,還是曹魏,都覺得劉備不可能真正討伐吳國,因為在當時的實力來說,蜀吳兩國只有聯合才能勉強與魏國抗衡,所以一方攻打另一方,無異于同歸于盡。但是曹魏的君臣都在作出劉備不可能出兵的結論時,侍中劉曄卻說出了不同觀點,也同時揭示了劉備討伐東吳的真正原因: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有馀,
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于終始之分不足矣。劉曄的觀點非常明確,他認為劉備也知道蜀漢偏安一隅實力弱小,所以他必須通過一場勝利來彰顯自己的強大;第二個原因,才是我們所熟知的,為關羽報仇,但大家應該注意到了,劉曄說的是“恩猶父子”,并不是大家熟悉的兄弟情,這說明,真實歷史與演義存在太多的出入,
2、真實的歷史,關羽失荊州真的是大意嗎?打了那么久,劉備為什么沒從成都出兵?
非大意失荊州,而是狂妄自大失荊州。中國成語文化深入人心吖,關羽更是被古代歷代皇帝和民間傳說捧上了神壇。真實歷史是,關羽雖為一代名將,但絕非帥才,更非能獨當一面的軍政全才!不僅親手斷送了諸葛亮《隆中對》規劃好的戰略前景和孫劉聯盟,也斷送了自己和部下的性命,以及荊州,至于原因,就是其性格的嚴重缺陷和毫無戰略眼光與作戰統籌,一錯再錯終致敗亡。
再看,劉備為啥沒出兵救援?一看時間,關羽發動襄樊會戰是建安24年(219年)七月,八月“水淹七軍”大敗曹軍,兵圍襄樊威震華夏,之后月余,前線久攻不下戰局僵持,孫曹暗地勾結,孫權稱臣于曹,并命呂蒙為帥統兵。十月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得手,斷了關羽歸途和后方增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被殺,如此前后最多不過半年,以當時的客觀條件,劉備從成都出發救援,緊走慢趕也只能到荊州與益州交界,迎頭撞上以逸待勞的陸遜軍(當時呂蒙派陸遜西出宜都,封鎖邊界),最多替關羽收尸。
3、劉備失荊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諸葛亮有沒有一定的責任?
荊州是蜀漢的荊州,荊州的丟失,根本原因是劉備的團隊考慮事情不周全,在孫權面前暴露出極大的破綻,給了孫權可乘之機,諸葛亮作為劉備團隊的一員,要說他沒責任是不可能的。畢竟諸葛亮是劉備團隊戰略的總設計師,說起荊州丟失,很多人都會說是關羽目中無人,狂妄自大等性格缺陷造成的。從微觀來講,關羽確實是丟荊州的罪魁禍首,但從宏觀來看,責任還是在劉備身上,
從古至今,能夠笑到最后的,都是優秀的團隊。勾踐、劉邦、朱元璋等都是如此,不可能靠個人力量去扭轉乾坤,就算是戰神項羽也不行,人無完人,是人身上就會有缺陷。團隊的作用之所以強于個人,就是因為團隊能夠彌補個人的缺陷,很多人將劉邦說得一無是處,劉邦確實有很多不足,但是他的團隊彌補了他的不足,幫他打敗項羽,建立漢朝。
關羽丟荊州,我們看到的是關羽的一支孤軍,同時面對孫權和曹操兩大團隊,魏蜀吳三大團隊,劉備雖然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稱漢中王,但他的實力仍然是最弱的。而荊州團隊又是劉備團隊中的一支分隊,而這支分隊中,又不能夠萬眾一心,只有一部分人是跟著關羽的,關羽北伐的隊伍,就相當于荊州團隊的一支分隊了,相當于劉備團隊的孫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