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大家一直只知道炎黃起源于黃河上游的渭水流域,炎帝成于姜水(寶雞),故姓姜,黃帝成于姬水(武功),所以取姬姓,黃帝葬于陜西延安黃陵縣橋山,因古人尊重崇拜黃帝,故把黃帝之死說成黃帝升了天,把黃帝陵不敢說埋的就是黃帝,而說成黃帝的衣冠冢。
1、黃帝故居是不是在鄭州?
黃帝是河南新鄭人,史料記載,公元前2717-前2599年,農歷三月初三(有二月二,龍?zhí)ь^,三月三,生軒轅之說)黃帝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lián)盟首領。黃帝被尊奉為“華夏始祖”《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于軒轅之丘”清代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說:“黃帝少典之子,生于新鄭之軒轅丘,非生于兗州之壽丘;《一統(tǒng)志》說:“軒轅丘在開封府新鄭縣”新鄭是黃帝故里建都地,人文始祖黃帝在新鄭建立;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新鄭就有三月三風后頂禮膜拜軒轅的習俗,
春秋時代的歷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鄭具茨山(俗稱“始祖山”)朝拜黃帝的記載,由民間自辦,一直綿延至今。黃帝和炎帝時期,逐漸形成華夏族,因而他們都被視為華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每年在陜西黃帝陵舉行祭祀活動,而在河南新鄭才有拜祖活動2008年國務院確定新鄭黃帝拜祖祭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編號480Ⅹ-32)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是由國務院、中國中央電視臺主持的在河南省鄭州市下轄新鄭市祭拜先祖黃帝的儀式;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吳伯雄,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中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等各界優(yōu)秀的炎黃子孫出席歷屆大典。
2、黃帝故里到底在哪里?
翻檢《辭海》《辭源》及海內外華文辭書,“故里”皆“鄉(xiāng)梓”之意,即出生的地方,但“故里”一詞,如今看來,已經被利欲熏心之徒用濫了用臭了,成了地方歷史造假的代名詞。其實大可不必宣揚什么“故里”,一者你沒有嚴謹的文獻論證、考古證實,光憑地方志喊些口號得不到學界認可,就算雇幾個“明星”站臺也只會惡心全國人民,純屬停留在打把式賣藝、吹口哨走夜路的檔次,
二者幾千年的人口遷徙、民族演變下來,即使名人故里在那兒,也跟你八桿子搭不著,撈名人沾死人光只會是一場游戲一場夢,浪費民力財力去賺臭名聲。因為歷史人物是民族的共同財產,誰也沒有私占、挪用的權力,從傳世文獻來看,沒有黃帝故里的記載。炎黃集團屬于先羌族,為華夏族的前身,古籍所載的軒轅國、軒轅丘、軒轅谷、姜水、漆沮水、涿鹿、橋山,都是黃帝留下的足跡,都不足于稱“故里”;反而有力證實了炎黃集團由西北向東方遷移的發(fā)展史。
這與分子人類學所揭示的先羌集團由喜馬拉雅山西麓進入渭水流域,分化出羌、藏、戎等民族的結論相符合,有學者大膽指出:昆侖山在帕米爾高原,那兒才是黃帝故里,我看也沒什么大毛病。可以這樣斷言:如果能確定黃帝DNA,我相信川藏甘地區(qū)羌族的血緣相近度要高于現今漢族地區(qū),因為羌人至今仍是族內婚,大家知道,漢族是以儒家文化為認同的融合民族,血緣雜的很。
言歸正傳,整點兒干貨,本人就以古籍來探討黃帝故里,先說黃帝:少典實乃炎、黃所出的氏族名,與有蟜氏通婚而已,故“公孫”非黃帝之姓。《漢書?律歷志》說“黃帝始垂衣裳,有軒冕之服,故天下號曰軒轅氏”,軒轅為車、帽,故“軒轅”乃黃帝之號,黃帝之名實不可考,而炎、黃二帝之姓,卻史載鑿鑿:“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見《國語?晉語四》),《水經注?渭水》謂姜水即今陜西武功城西十里之漆水,而姬水即今陜西歧山、武功縣一帶之歧水,此學界共識。其實,姜、姬是先羌族群常用詞匯,意為女、男,姜水、姬水實則“母河”、“公河”,源于羌人原始的二元認知,至今在羌族等藏緬語族中,日月山水、皮鼓等仍分公母。
是不是陜西渭水流域就是炎黃故里呢?不能這樣說,因為軒轅谷、軒轅丘、軒轅國還在西邊。我們先來認識下皇甫謐,此公為文荒誕不經、臆想鬼扯,難以為據,故學者慎而遠之,其讖緯、神話大作《帝王世紀》曰:黃帝“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有熊,今河南新鄭是”,此乃河南新鄭“黃帝故里”傳說的毒源,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軒轅丘因黃帝所居而得名,而非黃帝居軒轅丘而得名“軒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