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需要注意的是,這時候的“天府”并不是關中盆地的特權,成都,數千年來,城址千古不徙,城市歷劫不衰,成都是世界城市史上的一個奇跡,這里的“天府”明顯指的是秦國統治中心關中,這也是關中盆地號稱天府的最早文獻記載。
1、歷史上的“西京”指的是哪里?
“西京”一詞原為中國古代京都城市的名稱。歷史上漢代建都長安(今西安),東漢時期遷都于洛陽,因其地理位置,長安在西;稱西京,稱洛陽為東京,有文選著錄《張衡西京賦》佐證。后來即以西京作為西漢王朝的代稱,至唐代,又建都于長安。據新唐書《地理志》一載,天寶二年稱西京,至德二載叫中京,上元二年復稱西京,西京既是漢唐時代我國對外貿易、中西方文化交流之壯舉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四海商貿,賓客云集的漢文化都會中心。
在古代歷史上國都以外別設陪都,以于京都以西,有“西京”之稱的地名還有,如:唐代(至德二年~上元二年)的鳳翔(今屬陜西寶雞域),據舊唐書《地理志》之一載,五代后唐的太原,據五代史《唐莊宗紀》之四載。五代晉漢周的洛陽,據五代史《晉高祖紀》之三載,宋代的洛陽,據宋史《地理志》之一載。遼代的大同,據遼史《地理志》之五載,
2、古代天府之國指的是那里?
這里是熊二讀史,一起來讀陜西歷史。(本文約700字,閱讀需時2分)說起“天府之國”,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四川盆地這塊寶地,而在秦漢時期,“天府之國”指的可不是四川,而是當時的經濟政治中心——關中盆地。《戰國策·秦策》記述了縱橫家蘇秦對秦惠王說的一段話:“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肴、函之固,
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這里的“天府”明顯指的是秦國統治中心關中,這也是關中盆地號稱天府的最早文獻記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時候的“天府”并不是關中盆地的特權。《戰國策·燕策》記載蘇秦北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此所謂天府也。看來是蘇秦這個大忽悠比較喜歡用“天府”這個詞,
那這個“天府”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東漢的鄭玄認為:“府,物所藏。言尊此所藏若天府然,”唐代的顏師古稱:“財物所聚謂之府。言關中之地物產饒多,可備贍給,故稱天府也,”綜上可知,“天府”的意思就是物產豐富,儲藏富饒的意思。天下只要是物產富饒之地,都可以稱作“天府”,并非某個地方的專利,“天府”在秦漢之時多指以咸陽、長安為中心的關中盆地。
漢初,劉邦初得天下,不少人勸說劉邦定都洛陽,劉敬卻勸說劉邦定都關中,言:“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而留侯張良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也就是說,秦漢時期,大家比較認可關中地區比較富有,相對其他地區,有著比較好的自然條件和生產環境,
3、古代四川是怎么衰落的?
“川人從未負國”——這每個字背后可不是空話,何止千萬血淚。作為四川人,筆者不得不簡單說幾句了,衰落之前——站在世界一流:唐代時,四川號稱“揚一益二”,僅次于世界第一的揚州,為大唐盛世不斷提供錢糧供大眾消費。長安城里吃的米,穿的綢,用的紙,許多來自四川,到安祿山叛亂,玄宗入蜀躲避,更把盆地當作避難所。后來節度使軍閥混戰,德宗僖宗接連躲入四川,以求反攻機會,
宋代時,財政收入兩浙第一,四川第二。這塊盆地經濟總量占南宋全國四分之一,提供軍糧占三分之一,是當時南宋乃至世界上最發達區域之一,可謂稻田遍野,桑麻四處,加之商貿發達,紙幣流行,完全引領經濟發展潮流,然而,蒙古大軍襲來。持續了61年的宋蒙戰爭改變了一切,戰前四川人口官方統計約1300萬,戰后僅剩不到80萬,戰爭之慘烈可謂前無古人,94%的四川人消失不見(含隱戶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