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墓室里有放水銀的不多,最有名的就是秦始皇,據傳說他的墓里放了幾百噸的水銀。但秦始皇并不是第一個在墓里放水銀的,據史料記載,春秋霸主齊桓公墓里也有水銀,春秋末期的闔閭墓里也是“傾水銀為池”,我們從《史記》對秦始皇墓中水銀的記載可以看出,秦始皇在墓里放水銀的原因是想“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
1、秦始皇陵里的水銀,專家預測有多少噸?
古人常說“事死如事生”,追求長生不老的秦始皇也不例外,關于他墓中有水銀的說法最早記載于《史記》:“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擺脫自然規律,總有一天會死亡,所以他要將陵墓建得非常豪華,并且要保證自己的靈魂不被打擾,于是他將陵墓里注滿了水銀,還有“機弩矢”。陵墓中到底有多少水銀《史記》中記載了大量關于秦始皇陵的信息,其中唯一可以被驗證的就是陵墓里存在水銀,
按照司馬遷的描述,水銀含量如江河大海一樣多。其實水銀的作用除了用來防止摸金校尉外,還有就是用來營造出恢弘的景象,而更多的是用來防腐,使尸體和陪葬品長久保持在不腐爛的狀態,上世紀8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進行兩次對秦始皇陵進行了測試,他們在陵墓封土之上鉆眼取土作為地質樣品,他們發現土壤中汞的含量為70~140ppb,從最深處取出的土質含汞量可達到280ppb,汞的含量較高。
不僅如此,他們推算出陵墓中水銀藏量的體積應為12億立方厘米,經過科學換算可知秦始皇陵內原來藏有水銀的理論數字應為16255.2噸,即便陵內的水銀是流動的,那水銀也應有100噸左右,按照現在由丹砂煉汞的比率(86.26%)推算,秦始皇陵內的巨量水銀需由約115噸左右的丹砂提煉而成。那么這么多的水銀是從哪兒提煉而來的呢?司馬遷也給出了答案,那就是“涪陵出丹”,
司馬遷提到的“涪陵”,在今天的四川彭水一帶,這一帶盛產丹砂,而且離彭水不遠的銅仁、德江等地也盛產丹砂。陵墓中的水銀如何流動?一般認為,既然墓中水銀如江河大海一樣,那它肯定是流動的,至于是怎么流動的,司馬遷也給出了答案,那就是“機相灌輸”,也就是說,陵墓中的水銀是靠著機械來流動的,可是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墓中的水銀只能流動一段時間,不可能永遠流動,起碼以現在的技術,不可能讓它永遠流動。
2、秦始皇陵的水銀是哪來的?秦朝就有提煉水銀的工藝嗎?
在秦始皇墓被挖掘的時候,考古人員發現個神奇的事,距地面三十多米深的陵寢居然沒有積水!后面才發現,在秦始皇墓中存在大量水銀,《史記》記載:秦始皇陵“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意思就是用水銀來表達帝國的大江大河大海,營造出恢宏的自然景觀!有基本常識的都知道,水銀有毒,是一種劇毒的液體金屬,人大量吸入便會中毒而亡,本身也會揮發,大量放在皇陵中即可以隔熱殺菌,也可以防止盜墓賊盜墓,對陵墓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秦始皇陵又是那么大,所需的水銀也必是成千上萬噸計,這么大量的水銀,秦始皇是從哪里弄來的呢?起初,水銀是煉丹的術士發現的,他們在煉丹的過程中發現,將丹砂在空氣中燃燒,便會得到汞,也就是水銀了,又發現水銀有毒,但比較穩定,可以用來防腐,據史料記載,在秦始皇之前的齊桓公的陵墓中就發現了水銀池,這也就說在公元七百年前中國古代就有了水銀,后面就慢慢更多用在陵寢墓地中了!而秦始皇陵中的水銀,《史計》中有記載:“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擅其利數世,家頗不貲。
”這個就要說到秦朝時巴蜀地區清這個人了,這是個寡婦,更是個商人,和秦始皇的關系也很不一般,她在巴蜀地區有個龐大的丹砂礦,有了丹砂亂搞就可以制造出大量的水銀了,她因此聚集了大量的財富,成為首屈一指的富豪,秦始皇為了表彰她,還封她為“貞婦”!正是她,為秦始皇修建陵墓提供了大量的水銀,《史記》還有記載,說過“涪陵出丹”,涪陵在四川彭水一帶。
3、據說秦始皇墓里有很多水銀,那么多的水銀從那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