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時期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化改造,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革命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社會主義改造 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建成后,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占主導地位的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變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1840-1949)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矛盾呈現出復雜的局面。其中有:中華民族和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矛盾,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各個集團和派別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矛盾。在這些社會矛盾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的矛盾。這兩大主要矛盾及其斗爭貫穿于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變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社會主義建設是指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的建設,1956年到1966年這十年是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自1978年以來,它一直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生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56年完成第三次代表大會改造(針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所以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是從1949年到1956年。
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時期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化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一切工作的燈塔。離開了它,我們就要犯右的或“左”的錯誤。“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時期是“一變三變”“一體兩翼”的總路線,其實質是改變生產關系,即解決所有制問題,擴大國有制,新建、改建、擴建國有企業;通過公私合營,把勞動人民和資產階級的私有制變為集體所有制和國有企業,從而提高生產力,完成國家工業化。其中,“統一”,即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主體;三大改革”,即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兩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