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香港 > 灣仔區 > 都督中外諸軍事,三國里蜀國和魏國是否設有都督這一官職如有分別是誰

都督中外諸軍事,三國里蜀國和魏國是否設有都督這一官職如有分別是誰

來源:整理 時間:2023-08-16 17:37:19 編輯:好學習 手機版

本文目錄一覽

1,三國里蜀國和魏國是否設有都督這一官職如有分別是誰

都督三國初年始為領兵將帥的官號。俗傳周瑜為大都督非事實。漢末領兵官多稱督,駐一地者為某地督,攻城者為升城督,領某部者為某部督。后漸以大督、都督,都督中外諸軍事等為統率諸軍者的官號。魏黃初二年(221),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為設大都督之始。建安二十一年(216),始有都督諸軍事。黃初三年,魏始置都督中外諸軍事。兩晉、南北朝均以以都督中外諸軍事或大都督為統帥的稱號。后世南宋也有以宰相充都督,或以執政充同都督及督視軍馬等,總領兵馬,均為臨時統帥的稱號。元大都督府大都督則專領左右欽察衛軍。
因該沒有吧!
魏國設有都督這一官職,如后來的司馬懿,蜀國沒有設這一官職。
你好!蜀魏兩過沒有大都督這一官職,周俞的大都督一職是孫策特意為他設立的,因為是他幫助孫策成立了吳國.如有疑問,請追問。

三國里蜀國和魏國是否設有都督這一官職如有分別是誰

2,唐朝為什么要設立大都督和大都護

唐朝的都督府,一般置于“緣邊鎮守及襟帶之地”。唐初規定,管十州以上的為大都督府,不滿十州稱都督府。玄宗開元時進一步規定,戶滿二萬以上為中都督府,不滿二萬為下都督府。都督府設都督1人(大都督府從二品,中都督府正三品,下都督府從三品)。大都督一般以親王遙領。都督既是軍事長官,故其僚屬也以長史、別駕、司馬為名。開元以后,特別是安史亂后,從邊疆到內地相繼興起了節度、觀察、團練、防御等使。都督府雖未明令廢除,但已成空名。為了管理周邊少數民族事務,唐代還在邊疆地區設置了都護府,所謂“都護”,其意本為監察,《新唐書·;百官志》說:“都護掌統諸蕃、撫慰、征討、敘功、罪過,總判府事”。唐從貞觀到天寶間,先后設置過六個都護府:①安東都護府;②安南都護府;③安西都護府(治龜茲);④安北都護府;⑤單于都護府;⑥北庭都護府。此外,高宗時設昆陵都護府(治碎葉川以東),蒙池都護府(治碎葉川以西),均隸屬安西都護府。
唐朝沒有大都督這個職位。 大都督,漢末始有此稱。魏晉南北朝稱“都督中外諸軍事”或“大都督”者,即為全國最高之軍事統帥。魏晉以后,有“都督諸州軍事”銜者,往往兼任駐在州之刺史,總攬本區軍政民政。至北周及隋,改稱“總管”。唐代又恢復“都督”之稱,于各州按等級分別置大、中、小都督府,各設都督。唐中期以后,以節度使或觀察使為地方最高長官,都督遂名存實亡。 南宋時亦偶有用都督、同都督,督視各路兵馬等,為執政官出任臨時統帥之稱。元代之大都督府大都督,則專領“欽察親軍”。又地方軍政長官,亦有稱都督者。明代置“五軍都督府”,為最高軍事機關。五軍為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后軍,各為一府,各有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都督僉事。原為統轄京衛及外衛之兵而設,后來各衛僅存空名,都督遂成虛銜。清初沿襲明制,后廢。

唐朝為什么要設立大都督和大都護

3,大都督是什么官

魏晉南北朝稱“都督中外諸軍事”或“大都督”者,即為全國最高之軍事統帥。南宋時亦偶有用都督、同都督,督視各路兵馬等,為執政官出任臨時統帥之稱。 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陸遜曾任之。蜀置中都護(李嚴),統內外軍事。 “大都督”和“都督”不同,“大都督”一般是統帥諸軍的大將,而“都督”一職出現于漢末,最初應該是軍中執法和辦理事務的武官,地位不高。另外,漢末的時候,領兵的武官多稱“督”,負責攻城的叫“升城督”,領某部者為“某部督”, 漢末始有此稱。魏晉南北朝稱“都督中外諸軍事”或“大都督”者,即為全國最高之軍事統帥。南宋時亦偶有用都督、同都督,督視各路兵馬等,為執政官出任臨時統帥之稱。元代之大都督府大都督,則專領“欽察親軍”。又地方軍政長官,亦有稱都督者。魏晉以后,有“都督諸州軍事”銜者,往往兼任駐在州之刺史,總攬本區軍政民政。至北周及隋,改稱“總管”。唐代又恢復“都督”之稱,于各州按等級分別置大、中、小都督府,各設都督。唐中期以后,以節度使或觀察使為地方最高長官,都督遂名存實亡。明代置“五軍都督府”,為最高軍事機關。五軍為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后軍,各為一府,各有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都督僉事。原為統轄京衛及外衛之兵而設,后來各衛僅存空名,都督遂成虛銜。清初沿襲明制,后廢。
魏晉南北朝稱“都督中外諸軍事”或“大都督”者,即為全國最高之軍事統帥。南宋時亦偶有用都督、同都督,督視各路兵馬等,為執政官出任臨時統帥之稱。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陸遜曾任之。蜀置中都護(李嚴),統內外軍事。“大都督”和“都督”不同,“大都督”一般是統帥諸軍的大將,而“都督”一職出現于漢末,最初應該是軍中執法和辦理事務的武官,地位不高。另外,漢末的時候,領兵的武官多稱“督”,負責攻城的叫“升城督”,領某部者為“某部督”,

大都督是什么官

4,都督的意思是什么

就是個 官名 都督漢末三國時形成的軍事職稱,其后發展成為地方軍事長官,明以后成為中央軍事長官。都督一名在漢末三國時期開始大量出現,其中有的是偏裨將校,有的則是一軍元帥或一個軍區的主將。前者被稱為帳下都督或部曲督,后者被稱為持節都督,影響最大的是后一種。持節都督來源于漢代的督軍御史,職責是監督州郡鎮壓“盜賊”,如東漢順帝時,御史中丞馮緄持節督揚、徐二州兵鎮壓九江“盜賊”,就是一例。其后,又以中郎將督軍,更增加了軍事統帥的因素。漢末董卓之亂后,州郡擁兵割據稱雄,朝廷為了籠絡他們,有以將軍兼督數州或都督某州的稱號。獻帝建安二年(197)以袁紹為大將軍,賜弓矢節鉞兼督冀、青、幽、并四州,是最早見于史籍的持節都督。大約同時,魏武帝曹操以程昱為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這種都督就成為統治地方的軍政長官了。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陸續在重要地區建立軍鎮,后來逐漸形成都督區。建安初年,曹操以鐘繇為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駐長安。建安十七年又以夏侯淵督諸軍駐長安;建安二十一年征孫權還,以伏波將軍夏侯■都督二十六軍屯居巢;建安末,以曹仁為征南將軍,假節,屯樊城。這是后來曹魏關中、揚州、荊州三個都督區的前身。都督區的正式建立是在魏文帝曹丕稱帝前夕。延康元年(220),他即魏王位,將統治區內的沿邊諸州分為五個都督區,分別以曹真都督雍涼,曹仁都督荊、揚、益,曹休都督揚州,臧霸都督青州,吳質都督幽、并,各自負責一個方面的軍事。與此同時或稍后,吳、蜀也各在其邊境建立都督區。到曹魏后期,都督區也在其腹地建立,計有鄴、許昌(豫州)兩處。鄴為魏王國舊都,許昌為漢末故都,都有武庫、糧倉,加上長安,成為控制邊州,拱衛洛陽的重鎮。司馬氏建立晉朝前后,即以子弟出鎮此三處及其他重要邊州。由于他們掌握大量軍隊,終于導致八王之亂。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各個政權都在境內建立都督區。督區相對穩定,但也常以詔令臨時劃定督區范圍,多者可達十余州,少者只有數郡。小區都督通常要受大區都督的節制,如東晉、南朝時,在襄樊的雍州都督通常隸屬于在江陵的荊州,但又有相對獨立性,經常有屬鎮不服從統府命令的事件發生。持節都督本是軍職,都帶有將軍或中郎將等軍號,其地位高低視軍號的品級而定,并依軍號設立軍府。如都督所帶之軍號為安西將軍則置安西府,升為鎮西將軍則改稱鎮西府。軍府置長史、司馬、主簿、從事中郎、參軍及行參軍等僚屬。參軍、行參軍分曹(部門)理事,其曹數多少視軍府大小而定(見府州僚佐掾屬)。曹魏初置都督區時,都督與刺史各置,只有少數都督兼任所駐州刺史。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中,曾規定“都督知軍事,刺史治民,各用人”。但惠帝以后,都督例兼所駐州的刺史,非重要州才單為刺史。都督兼刺史,即兼治軍民,所屬州郡之刺史太守軍事上受其指揮,負責為之提供兵源及軍需;其民政事務也常受都督干預,都督形成為州的上一級機構。但都督區與州區的范圍并不一致,有的一州分屬兩個督區,也有一個都督除督所兼刺史之本州外,只督鄰州之一郡或數郡者。故都督區還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區劃,只是軍事指揮區域。晉時,分持節都督為三等,都督諸軍事為上,監諸軍事次之,督諸軍事為下。都督均有節,表示朝廷賦于都督的權力,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使持節有權誅殺二千石(守、相)以下官;持節有權誅殺無官位人,若在軍事時期,可與使持節同;假節只有在軍事時期可殺犯軍令者。自曹魏開始,已有大都督及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的稱號,假黃鉞是比持節更高的權力標幟,可以專戮節將(即持節都督),這只是在特殊情況下或權臣當政期間才賦予這種權力,并非經常制度。除負責一個軍區的持節都督外,還有奉命出征的持節都督,統率全軍或一支獨立部隊。其后往往以統率全軍者為大都督,如曹魏明帝太和四年(230),以司馬懿為大將軍、大都督、假黃鉞,以伐蜀。北魏后期,經常任命重臣為大都督統率出征。但其后常別置行臺節度諸軍,統帥之權又漸移于行臺。南朝后期,州郡分割,都督區也逐漸變小,都督的權威已不如魏晉時。東魏時置六州流民都督及京畿大都督,以統率鮮卑軍人。北齊時,京畿大都督以宗王或皇子擔任,開府置佐,權力極重,是特殊的制度。北周改都督區為總營區,總管兼任所駐州刺史,并統轄鄰近各州。重要地區則置大總管府,除直轄州郡外,還統轄若干總管。大總管所統,自十余州至數十州不等。大都督、帥都督、都督三等名號則成為府兵的中下層軍官。至隋,此三號并為散官。隋煬帝楊廣復改大都督為校尉,帥都督為旅帥,都督為隊正,地位低微,有似魏晉時的帳下都督。隋代軍區亦稱總管。唐初承隋制,其領軍出征者為行軍總管或大總管。至武德七年(624),復以總管府為都督府,大總管府為大都督府,而行軍總管及大總管不變。大都督常以宗王遙領而以長史代理其職。其余都督則分為上、中、下三等。貞觀元年(627),內地都督府多被裁撤。景云二年(711),睿宗曾擬分全國(除京畿、都畿外)為二十四都督府,令都督糾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惡,但并未實行。唐代都督權輕,雖加使持節之號,并不真正賜節。景云二年以賀廷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實授旌節。從此節度使代替都督,成為地方最高的軍事長官。唐后各代也襲用都督名號,但名號雖同,其職權與組織形式與魏晉南北朝時已迥異。(陳仲安)北宋于行政區都督府設都督,一般以親王擔任,不常置,缺者以知府事為長官,掌本府兵民之政。地位較高者稱大都督。南宋以后,都督成為中央執政官所加軍事官銜。紹興二年(1132),呂頤浩以左仆射出都督江、淮、兩浙、荊湖諸軍事,置司鎮江。此后,凡遇執政官臨時出任統帥,即加都督、同都督、督視各路兵馬等銜,事畢即罷。元天歷二年(1329),立欽察親軍都督府,后改為大都督府,置大都督,統轄欽察諸部侍衛軍及地方鎮戍軍。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設大都督,節制中外兵馬。洪武十三年(1380)誅胡惟庸,為防止軍權過分集中,改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一員。各都督府通過都司統領京衛及外衛之兵。明中葉后,各衛僅存空名,都督遂為虛銜,領兵之官須加總兵、副總兵、參將、游擊等銜,始有統軍實權。清初,沿襲明制,以左右都督、都督等為提督和總兵官的加銜。乾隆十八年(1753)廢止。辛亥革命后,起義各省多置都督,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袁世凱上臺后改稱某某將軍督理某省軍務。1916年袁死后改稱督軍,1922年又稱督理。
都督中國古代軍事長官。漢末三國時形成,其后發展成為地方軍事長官,明以后成為中央軍事長官。都督一名在漢末三國時期開始大量出現。漢末董卓之亂后,州郡擁兵割據稱雄,朝廷為了籠絡他們,有以將軍兼督數州或都督某州的稱號。獻帝建安二年( 197)以袁紹為大將軍,賜弓矢節鉞兼督冀、青、幽、并四州,是最早見于史籍的持節都督。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陸續在重要地區建立軍鎮,后來逐漸形成都督區。吳、蜀也各在其邊境建立都督區。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各個政權都在境內建立都督區。晉惠帝以后,都督例兼所駐州的刺史,非重要州才單為刺史。都督兼刺史,即兼治軍民,形成為州的上一級機構。但都督區還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區劃,只是軍事指揮區域。都督均有節,表示朝廷賦予都督的權力,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自曹魏開始,已有假黃鉞的稱號,假黃鉞是比持節更高的權力標幟 , 可以專戮節將 ( 即持節都督),這只是在特殊情況下或權臣當政期間才賦予這種權力,并非經常制度。南朝后期,州郡分割,都督區也逐漸變小,都督的權威已不如魏晉時。北周改都督區為總管區,總管兼任所駐州刺史,并統轄鄰近各州。重要地區則置大總管府,除直轄州郡外,還統轄若干總管。隋代軍區亦稱總管。唐初承隋制。武德七年(624),以總管府為都督府 ,大總管府為大都督府,而行軍總管及大總管不變。唐代都督權輕,雖加使持節之號,并不真正賜節。景云二年以賀廷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實授旌節。從此節度使代替都督,成為地方最高的軍事長官。北宋于行政區都督府設都督,不常置,缺者以知府事為長官 ,掌本府兵民之政 。地位較高者稱大都督。南宋以后,都督成為中央執政官所加軍事官銜 。元天歷二年 (1329),立欽察親軍都督府,后改為大都督府,置大都督,統轄欽察諸部侍衛軍及地方鎮戍軍。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設大都督,節制中外兵馬。洪武十三年(1380),改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明中葉后 ,都督成為虛銜 。清初,沿襲明制,以左右都督、都督等為提督和總兵官的加銜。乾隆十八年( 1753 )廢止。辛亥革命后,起義各省多置都督,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袁世凱上臺后改稱某某將軍督理督理。某省軍務。1916年袁死后改稱督軍,1922年又稱督理。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
爭議就是個 官名 都督漢末三國時形成的軍事職稱,其后發展成為地方軍事長官,明以后成為中央軍事長官。都督一名在漢末三國時期開始大量出現,其中有的是偏裨將校,有的則是一軍元帥或一個軍區的主將。前者被稱為帳下都督或部曲督,后者被稱為持節都督,影響最大的是后一種。持節都督來源于漢代的督軍御史,職責是監督州郡鎮壓“盜賊”,如東漢順帝時,御史中丞馮緄持節督揚、徐二州兵鎮壓九江“盜賊”,就是一例。其后,又以中郎將督軍,更增加了軍事統帥的因素。漢末董卓之亂后,州郡擁兵割據稱雄,朝廷為了籠絡他們,有以將軍兼督數州或都督某州的稱號。獻帝建安二年(197)以袁紹為大將軍,賜弓矢節鉞兼督冀、青、幽、并四州,是最早見于史籍的持節都督。大約同時,魏武帝曹操以程昱為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這種都督就成為統治地方的軍政長官了。曹操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陸續在重要地區建立軍鎮,后來逐漸形成都督區。建安初年,曹操以鐘繇為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駐長安。建安十七年又以夏侯淵督諸軍駐長安;建安二十一年征孫權還,以伏波將軍夏侯■都督二十六軍屯居巢;建安末,以曹仁為征南將軍,假節,屯樊城。這是后來曹魏關中、揚州、荊州三個都督區的前身。都督區的正式建立是在魏文帝曹丕稱帝前夕。延康元年(220),他即魏王位,將統治區內的沿邊諸州分為五個都督區,分別以曹真都督雍涼,曹仁都督荊、揚、益,曹休都督揚州,臧霸都督青州,吳質都督幽、并,各自負責一個方面的軍事。與此同時或稍后,吳、蜀也各在其邊境建立都督區。到曹魏后期,都督區也在其腹地建立,計有鄴、許昌(豫州)兩處。鄴為魏王國舊都,許昌為漢末故都,都有武庫、糧倉,加上長安,成為控制邊州,拱衛洛陽的重鎮。司馬氏建立晉朝前后,即以子弟出鎮此三處及其他重要邊州。由于他們掌握大量軍隊,終于導致八王之亂。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各個政權都在境內建立都督區。督區相對穩定,但也常以詔令臨時劃定督區范圍,多者可達十余州,少者只有數郡。小區都督通常要受大區都督的節制,如東晉、南朝時,在襄樊的雍州都督通常隸屬于在江陵的荊州,但又有相對獨立性,經常有屬鎮不服從統府命令的事件發生。持節都督本是軍職,都帶有將軍或中郎將等軍號,其地位高低視軍號的品級而定,并依軍號設立軍府。如都督所帶之軍號為安西將軍則置安西府,升為鎮西將軍則改稱鎮西府。軍府置長史、司馬、主簿、從事中郎、參軍及行參軍等僚屬。參軍、行參軍分曹(部門)理事,其曹數多少視軍府大小而定(見府州僚佐掾屬)。曹魏初置都督區時,都督與刺史各置,只有少數都督兼任所駐州刺史。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中,曾規定“都督知軍事,刺史治民,各用人”。但惠帝以后,都督例兼所駐州的刺史,非重要州才單為刺史。都督兼刺史,即兼治軍民,所屬州郡之刺史太守軍事上受其指揮,負責為之提供兵源及軍需;其民政事務也常受都督干預,都督形成為州的上一級機構。但都督區與州區的范圍并不一致,有的一州分屬兩個督區,也有一個都督除督所兼刺史之本州外,只督鄰州之一郡或數郡者。故都督區還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區劃,只是軍事指揮區域。晉時,分持節都督為三等,都督諸軍事為上,監諸軍事次之,督諸軍事為下。都督均有節,表示朝廷賦于都督的權力,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使持節有權誅殺二千石(守、相)以下官;持節有權誅殺無官位人,若在軍事時期,可與使持節同;假節只有在軍事時期可殺犯軍令者。自曹魏開始,已有大都督及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的稱號,假黃鉞是比持節更高的權力標幟,可以專戮節將(即持節都督),這只是在特殊情況下或權臣當政期間才賦予這種權力,并非經常制度。除負責一個軍區的持節都督外,還有奉命出征的持節都督,統率全軍或一支獨立部隊。其后往往以統率全軍者為大都督,如曹魏明帝太和四年(230),以司馬懿為大將軍、大都督、假黃鉞,以伐蜀。北魏后期,經常任命重臣為大都督統率出征。但其后常別置行臺節度諸軍,統帥之權又漸移于行臺。南朝后期,州郡分割,都督區也逐漸變小,都督的權威已不如魏晉時。東魏時置六州流民都督及京畿大都督,以統率鮮卑軍人。北齊時,京畿大都督以宗王或皇子擔任,開府置佐,權力極重,是特殊的制度。北周改都督區為總營區,總管兼任所駐州刺史,并統轄鄰近各州。重要地區則置大總管府,除直轄州郡外,還統轄若干總管。大總管所統,自十余州至數十州不等。大都督、帥都督、都督三等名號則成為府兵的中下層軍官。至隋,此三號并為散官。隋煬帝楊廣復改大都督為校尉,帥都督為旅帥,都督為隊正,地位低微,有似魏晉時的帳下都督。隋代軍區亦稱總管。唐初承隋制,其領軍出征者為行軍總管或大總管。至武德七年(624),復以總管府為都督府,大總管府為大都督府,而行軍總管及大總管不變。大都督常以宗王遙領而以長史代理其職。其余都督則分為上、中、下三等。貞觀元年(627),內地都督府多被裁撤。景云二年(711),睿宗曾擬分全國(除京畿、都畿外)為二十四都督府,令都督糾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惡,但并未實行。唐代都督權輕,雖加使持節之號,并不真正賜節。景云二年以賀廷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實授旌節。從此節度使代替都督,成為地方最高的軍事長官。唐后各代也襲用都督名號,但名號雖同,其職權與組織形式與魏晉南北朝時已迥異。(陳仲安)北宋于行政區都督府設都督,一般以親王擔任,不常置,缺者以知府事為長官,掌本府兵民之政。地位較高者稱大都督。南宋以后,都督成為中央執政官所加軍事官銜。紹興二年(1132),呂頤浩以左仆射出都督江、淮、兩浙、荊湖諸軍事,置司鎮江。此后,凡遇執政官臨時出任統帥,即加都督、同都督、督視各路兵馬等銜,事畢即罷。元天歷二年(1329),立欽察親軍都督府,后改為大都督府,置大都督,統轄欽察諸部侍衛軍及地方鎮戍軍。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設大都督,節制中外兵馬。洪武十三年(1380)誅胡惟庸,為防止軍權過分集中,改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一員。各都督府通過都司統領京衛及外衛之兵。明中葉后,各衛僅存空名,都督遂為虛銜,領兵之官須加總兵、副總兵、參將、游擊等銜,始有統軍實權。清初,沿襲明制,以左右都督、都督等為提督和總兵官的加銜。乾隆十八年(1753)廢止。辛亥革命后,起義各省多置都督,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袁世凱上臺后改稱某某將軍督理某省軍務。1916年袁死后改稱督軍,1922年又稱督理。
官名
中國古代軍事長官。它興于三國,其后發展成為地方軍事長官,明以后成為中央軍事長官。一直到民國時都有人沿用,盡管只是沿用名稱而已。  一、都督一名在漢末三國時期開始大量出現。漢末董卓之亂后,州郡擁兵割據稱雄,朝廷為了籠絡他們,有以將軍兼督數州或都督某州的稱號。獻帝建安二年( 197)以袁紹為大將軍,賜弓矢節鉞兼督冀、青、幽、并四州,是最早見于史籍的持節都督。曹操建安三年置鐘繇為都,標志著這一制度的開始,到曹丕稱帝后,在中央委任了都督中外諸軍事,在地方又建立了都督的派遣制度,可謂都督制度建立的標志。  二、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各個政權都在境內建立都督區。晉惠帝以后,都督例兼所駐州的刺史,非重要州才單為刺史。都督兼刺史,即兼治軍民,形成為州的上一級機構。但都督區還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區劃,只是軍事指揮區域。都督均有節,表示朝廷賦予都督的權力,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自曹魏開始,已有假黃鉞的稱號,假黃鉞是比持節更高的權力標幟 , 可以專戮節將 ( 即持節都督),這只是在特殊情況下或權臣當政期間才賦予這種權力,并非經常制度。  三、南朝后期,州郡分割,都督區也逐漸變小,都督的權威已不如魏晉時。東魏時置六州流民都督及京畿大都督,以統率鮮卑軍人。北齊時,京畿大都督以宗王或皇子擔任,開府置佐,權力極重,是特殊的制度。北周改都督區為總管區,總管兼任所駐州刺史,并統轄鄰近各州。重要地區則置大總管府,除直轄州郡外,還統轄若干總管。大總管所統,自十余州至數十州不等。大都督、帥都督、都督三等名號則成為府兵的中下層軍官。至隋,此三號并為散官。隋煬帝楊廣復改大都督為校尉,帥都督為旅帥,都督為隊正,地位低微,有似魏晉時的帳下都督。  四、隋代軍區亦稱總管。唐初承隋制,其領軍出征者為行軍總管或大總管。至武德七年(624),復以總管府為都督府,大總管府為大都督府,而行軍總管及大總管不變。大都督常以宗王遙領而以長史代理其職。其余都督則分為上、中、下三等。貞觀元年(627),內地都督府多被裁撤。景云二年(711),睿宗曾擬分全國(除京畿、都畿外)為二十四都督府,令都督糾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惡,但并未實行。唐代都督權輕,雖加使持節之號,并不真正賜節。景云二年以賀廷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實授旌節。從此節度使代替都督,成為地方最高的軍事長官。唐后各代也襲用都督名號,但名號雖同,其職權與組織形式與魏晉南北朝時已迥異。  五、北宋于行政區都督府設都督,不常置,缺者以知府事為長官 ,掌本府兵民之政 。地位較高者稱大都督。南宋以后,都督成為中央執政官所加軍事官銜 。紹興二年(1132),呂頤浩以左仆射出都督江、淮、兩浙、荊湖諸軍事,置司鎮江。此后,凡遇執政官臨時出任統帥,即加都督、同都督、督視各路兵馬等銜,事畢即罷。  六、元天歷二年(1329),立欽察親軍都督府,后改為大都督府,置大都督,統轄欽察諸部侍衛軍及地方鎮戍軍。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設大都督,節制中外兵馬。洪武十三年(1380)誅胡惟庸,為防止軍權過分集中,改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一員。各都督府通過都司統領京衛及外衛之兵。  七、明五軍都督府分中、左、右、前、后五軍僉事,統轄全國各衛所。左右都督正一品,同知從一品,僉事正二品,位高責重。后各衛僅存虛名,都督亦成虛銜。領兵之官須加總兵、副總兵、參將、游擊等銜,始有統軍實權。清初,沿襲明制,以左右都督、都督等為提督和總兵官的加銜。乾隆十八年(1753)廢止。  八、辛亥革命時,各省多以都督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后分行政、軍政為二。行政長官先稱民政使,改巡按使,又改省長。軍事長官先稱某某將軍督理某省軍各。民國五年(1916)袁世凱死后,改稱督軍。十一年(1922)又改為督理。
文章TAG:都督中外軍事三國都督中外諸軍事

最近更新

  • 西紅柿燉豆腐,西紅柿燉豆腐怎么做好吃

    西紅柿燉豆腐怎么做好吃西紅柿燉豆腐食材明細西紅柿2個豆腐250g肉25g鹽10g雞精5g油少許未知口味燒工藝十分鐘耗時未知難度【菜譜換禮品】西紅柿燉豆腐的做法步驟1西紅柿切丁。2肉 ......

    灣仔區 日期:2023-05-06

  • 六下數學,數學方程

    2.公式X÷Y=50...4.Y最小時,X=(54);在加上至少(1)之后,數字x必須是5的倍數,3.有85個紅球,x不到黃球數量的兩倍,因為是小學,用方程交給你不容易,1,由五個 ......

    灣仔區 日期:2023-05-06

  • 男女愛情故事,第一集

    愛情,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人付費愛情,可以叫愛情,與言情小說不同的是愛情文章討論愛情含義、描寫愛情以真實的故事而不是美化的言情為寫作背景,世界十大經典愛情故事1,以描述男女愛情為基調 ......

    灣仔區 日期:2023-05-05

  • 摘抄好段,好段摘抄30字左右

    好段摘抄30字左右暗綠色的海水,卷起城墻似的巨浪狂涌過來,那陣勢真像千匹奔騰的戰馬向著敵人沖鋒陷陣!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1.2.3.吧好段摘抄1、生命是一條美麗而曲折的幽徑,路 ......

    灣仔區 日期:2023-05-05

  • 和的組詞,和組詞有哪些

    和組詞有哪些暖和和氣,和順,附和,暖和,和美和諧和平和氣{0}2,和能組什么詞和平和氣和人和他一起太和平和和緩柔和和顏悅色和諧和藹和風細雨和好和解相關的組詞:和面、和好、和氣、暖和 ......

    灣仔區 日期:2023-05-05

  • word分欄,如何使用word分欄?

    首先打開word程序,在Word程序主界面的頂部菜單中選擇“格式”,在下拉菜單中選擇“分欄”,點擊打開,5.以上設置完成后,可以實現約word分欄1,三、最后回到Word程序主界面 ......

    灣仔區 日期:2023-05-05

  • 熱切的近義詞,熱切與冷的區別

    1,近義words:熱情,熱情,熱情,熱切,善良;rnrn2,熱情,反義詞:冷漠,rn熱切是一個形容詞,它的中文定義是:熱情真誠,2.帶著強烈的感情、激情或者熱情n熱切:熱切的、熱 ......

    灣仔區 日期:2023-05-05

  • 紅糖糕的做法,紅糖糕怎么做

    紅糖糕怎么做紅白糖米糕的做法用隔夜浸好的大米,打磨成米漿;奶鍋中倒入一碗水煮開后,加入紅糖或白糖,一小勺生米漿煮成熟米糊,趁熱兌生米漿,攪拌均勻;這時調面種,酵母粉加些溫水和勻,加 ......

    灣仔區 日期:2023-05-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珠穆沁旗| 永昌县| 江源县| 乌恰县| 大荔县| 婺源县| 监利县| 磴口县| 嘉鱼县| 红河县| 阿坝县| 秭归县| 藁城市| 卓资县| 全州县| 桂东县| 平昌县| 阿坝县| 北流市| 金昌市| 德钦县| 屏东市| 颍上县| 赞皇县| 夏津县| 巴彦淖尔市| 乐业县| 岳阳市| 河南省| 惠安县| 灵宝市| 灵璧县| 客服| 略阳县| 故城县| 容城县| 新邵县| 宝鸡市| 南召县| 七台河市| 怀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