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糧票糧票挽救了中國老百姓。糧票在過去流通使用的時候,全國糧票每斤當時能賣0.5元(那時0.5元的購買力,至少相當于現在的5元錢)地方糧票能賣0.3元,所以,糧票的價值一直以來不算低,以前的糧票值錢嗎糧票近期拍賣如下,拍品名稱成交價(萬)拍賣日期糧票---------------300萬---------------2014年10月2糧票---------------398萬---------------2015年4月2糧票---------------210萬---------------2014年10月2糧票---------------300萬---------------2014年9月2糧票---------------280萬---------------2013年10月2糧票---------------250萬---------------2012年7月10糧票---------------300萬---------------2012年10月2糧票---------------125萬---------------2011年12月27糧票是特殊經濟條件下的歷史產物,票面題材廣泛,印制精細,具有時間性、地域性的特點。
1、這四張糧票值多少錢?
目前糧票大多數存放在老百姓手里,數量巨大,所以不怎么值錢。原因是正真廢止糧票是上世紀九十年代(1993年前后),由于八十年代集郵熱帶來效應,許多人把糧票放在家里等增值,而糧票中的精品是全國通用糧票,這是基本上用于部隊軍人出差到全國各地才使用的!地方上很少!講個年代很久遠的故事給困難時期、對糧票有興趣愛好者,及對老一輩軍人致敬。
講這故事主人公已于94年故去,是一位上過朝鮮戰場、在上甘嶺血拚30多個日日夜夜、僅負輕傷、休養一個月后又重返戰場、對朝鮮偽李承晚最后一戰,而光榮凱旋歸來的、僅立三等功一次,五級傷殘的老軍人故事!朝鮮戰爭以后這支部隊駐守浙江寧波、金華一線,那陣,時不時國民黨殘匪還經常來騷擾大陸,形勢小有緊張。而部隊主要任務是修筑國防工事、施工任務緊張而又艱苦(沿海岸修筑國防工事、防空洞),
主人公于1949.12.05參軍(重慶解放是1949.11.30)參軍前師范學校畢業,從老家到重慶一小學教國文、體育。1949年重慶解放、西南軍政大學招生,心想讀個大學吧反正不收費還有飯吃,誰想朝鮮戰爭爆發了,書是念不成了,在部隊任文化教員,可部隊每天都在打仗,補充新兵,他也不知什么時候成了炮兵偵查排長,回國后送到東北錦州炮兵學校突擊學習一年,成績瓜瓜叫,學校派人多次做工作讓他留下,但紀律嚴格不敢暴露師范生底牌,故與軍校失之交臂!60年代初,新疆克拉瑪依發現大油田,主人公部隊大量轉業復員軍人三千多人,那時火車平均20~30公里/小時,從浙江到新疆要在路上十多天。
部隊首長安排本文老兵帶隊送老兵們去新疆,按每人每天1.5斤糧計,3000×1.5×12天=54000斤全國軍用糧票,要知道1960年全國三年自然災害到處都餓死人的時候,毛澤東主席都自覺減少每天糧食定量。在火車上供應每天三餐不用糧票,糧票省下來了,到了新疆克拉瑪依接待轉復軍人的人武部也不要糧票,沒辦法,返回部隊后主人公將幾萬斤糧票如數上繳部隊!。
2、1966版糧票現在值多少錢?
糧票是一種歷史記憶符號,它記錄著中國在解放后的十幾年間,是如何通過有計劃的經濟、有計劃的供給,保證了當時74542萬人不被大面積受凍挨餓的歷史事實;作為歷史記錄,告訴人們當時計劃經濟的貢獻,也告訴人們過度詆毀計劃經濟的作用,是對歷史的無知;糧票分全國通用和地方糧票兩種,至于1966年的糧票值多少錢,眾說不一,有的說幾百元,有的說幾千元。
但糧票作為歷史符號、歷史記憶,珍惜它它就是無價之寶,忽視它它就是一張過時的廢紙,1966年糧票糧票挽救了中國老百姓。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沒有像西方那樣由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是進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中國老百姓被權貴欺負了幾千年,后又被西方列強欺負了近百年。中國的老百姓被欺負怕了,被餓怕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建立在一片廢墟的土地上的,沒有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們,很難體驗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老百姓是怎樣生活的,解放后糧食實行供給制,憑糧票買糧不知道挽救了多少老百姓,也往往被人忽視。地方料票記住過去才會珍惜現在,2018年感動中國人物馬旭,她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后才知道吃飽飯的感覺的,當年她12歲。至1979年她沒有穿過新衣服,沒有買過超出15元錢的鞋子,她住在“貧民窟”里和千千萬萬老百姓一樣生活,
當她向家鄉捐款1000萬元時,竟然讓公安懷疑為驚天大案,經過詢問才知道,她不僅僅是國家副部級干部,還是軍中名醫,更是一位年齡最大、次數最多的跳傘女兵。她九死一生參加過抗美援朝等多場戰役,她戰功赫赫、地位赫赫,卻一直沒有忘記吃不飽飯的感覺,她緊衣縮食把工資全部積攢起來,成為貧民窟里的千萬富婆,又一分不留地全部奉獻給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