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從襄陽領導嘴里念出來是很尷尬的,所以,每每在此之后都要喋喋不休,繞口令一般的解釋一番“古代襄陽是屬于南陽的,這個南陽不是現在的南陽,是襄陽隆中”。我們可以找幾個很明顯的反例,比如劉秀南陽郡蔡陽人,劉秀是南陽郡人,那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要說劉秀的故鄉在現在的南陽市,那就有問題的了,因為南陽郡蔡陽縣在現在的湖北省襄陽市。
1、三國諸葛亮隱居的南陽,和現在的河南南陽市是同一個地方嗎?
當然不是。諸葛亮說的躬耕于南陽是指當時的南陽郡,而非宛城(今南陽市),當時的南陽郡是一個省的概念,管轄的范圍比較廣,包括河南部分區域和湖北部分區域。現在的南陽市,當時叫宛城,隋以后才稱南陽縣(簡稱南陽),諸葛亮時期的史書上也出現過南陽二字,但大家可以看看史書,都寫的是除去宛城以外的地方。當時宛城算是比較出名所以直接稱宛城,
當時南陽管轄鄧縣,鄧縣管轄隆中,諸葛亮在隆中躬耕苦讀,所以自稱躬耕南陽。諸葛亮躬耕苦讀期間沒有任何史料記載他去過宛城,更何況是去躬耕了,現在的南陽僅僅假借以前南陽郡之名,爭搶諸葛亮躬耕地,稍微有常識的人都看得很清楚,只有南陽人喜歡混淆視聽。建議大家看正版史書,別看南陽人更改之后發到網上的東西,也不要看已被南陽更改的部分百科,
以前中國宋代開封被稱為東京,現在日本有個東京,是不是以前開封發生的事都可以說發生在現在的日本?顯然不是。部分南陽人卻始終不肯正視這一點,實在可笑,南陽自我麻醉自欺欺人。南陽人已經完成可以做到“自欺”,但休想侮辱大眾智商,不可能完成“欺人”,部分南陽人評論說諸葛亮自己說的躬耕南陽,難道諸葛亮自己連躬耕地都不知道?這完全是侮辱諸葛亮的詭辯之道。
2、南陽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南陽的名人太多了,僅解放軍中少將以上軍銜就有80多位,今天簡要介紹幾位,與友友們分享,他們是:△常萬全,河南南陽人,解放軍上將,1949年1月生,1968年3月入伍,1968年11月入黨。歷任陸軍第四十七集團軍軍長、蘭州軍區參謀長、北京軍區參謀長、沈陽軍區司令員、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兼國防部部長等職務,2007年11月,被授予上將軍銜,
△彭小楓,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人,解放軍上將。曾任第二炮兵政治委員,〈以前介紹過了,歡迎關注)。△李棟恒,河南南陽人,解放軍中將軍銜,1944年7月生,1965年9月入黨。歷任陸軍第39集團軍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武警部隊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紀委副書記兼總裝備部副政委、紀委書記,1997年7月授武警中將,2003年12月改授陸軍中將。
3、南陽為什么是地理位置最好卻不太發達的地方?
作為南陽老鄉,來分享一個我的看法,題主說南陽是地理位置最好卻不太發達的地方,這句話我只能認同一半,也就是后半句。如果是在漢代,洛陽第一,南陽第二的時候你說南陽地理位置好,也許很多人都贊同,但是現在看,南陽的地理位置不算太好。從純地理角度來看,南陽本身是個盆地,且山區較多,淅川縣、桐柏縣、南召縣、社旗縣到如今還是國家級貧困縣,很多地方交通不夠便利,農產品運不出去、投資進不來。
說到交通,到現在為止河南只有5個地級市沒有通高鐵,南陽就是一個,從南陽到鄭州,從南陽到武漢,現在最快的方式除了飛機,還是高速。現如今說地理位置優越,要么是沿海沿江城市,要么是靠近經濟中心,這兩點南陽都不占,從經濟角度考慮南陽的地理,也不算理想,離鄭州近300公里,到武漢近400公里。這樣的距離有點尷尬,中原城市群輻射能力有限,南陽離的太遠,能夠享受到的政策紅利和幫扶相對較少,
同時由于南陽人口太多,雖然經濟總量在河南能排到第三,但人均收入和GDP都不高,這簡直就是河南在中國的縮影,中國在全世界的縮影一樣。每年大量的南陽籍畢業生流失到了外省外地,本地的人才引進工作和政策相對滯后,這對于南陽經濟的騰飛也是個不小的影響,南陽雖然現在還不算發達,但應該看到南陽的真正潛力,南陽是人口大市,人口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會成為最大的紅利,這是南陽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