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三門峽,長在三門峽,對三門峽人的說話口音非常關注,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不當之處,敬請指正。后來國家從上海等地遷來器材廠、量儀廠、儀表原件廠,三門峽人的口音中又增加了上海普通話,當時,中國舉全國之力支援三門峽大壩建設,三門峽這三個字非常風光,經常出現在《人民日報》上,全國人民都在關注。
1、三門峽人為什么說陜西話?
三門峽市是由義馬市、澠池縣、湖濱區、陜州區、靈寶市、盧氏縣組成的,1986年又升成地級市。義馬市是由澠池縣在八十年代分離出來的(和深圳市是一個文件,它煤炭資源豐富,原計劃很宏偉),湖濱區是由于修建三門峽黃河大壩從陜縣(現陜州區)分離出來的,原陜縣政府就在湖濱區辦公,1996年左右遷往現駐地,靈寶市在近代是有靈寶、閿鄉等組成的,盧氏縣是一個千年沒有變更名字的古縣,
在歷史上有一個典故叫分陜而治,現在三門峽的大部分地區在古代屬于陜州,所以陜西的由來是從三門峽出的,現在陜州區境內還有分陜石的遺址。靈寶市的豫靈鎮和陜西的潼關,盧氏的木桐等鄉鎮和陜西的商洛市是交界,所以在靈寶市人民說話和陜西口音比較接近,飲食習慣也接近有共同的美食肉夾饃、石子饃等!澠池和義馬接近洛陽口音,
2、河南三門峽都有哪些文化名人?
文化名人,應該是曹靖華,其它的應該是演藝圈的人,或者按老一代人的稱為是戲子,算不上名人,就算是在演藝圈,大都也沒有多大的名氣,做為普通百姓,知不知道他們是那里人都無所謂,還不如知道那種產品質量好,耐用放心,假如是農民,那種肥料質量好,價格公道更實惠,做為國民,知道知名科學家,解放軍英雄更值得我們尊敬,戲子不能讓國家發展,強國,更不能讓國防安全,使人民安居樂業,有什么值得顯擺的?。
3、三門峽是河南省里唯一不說河南話的嗎?為什么?
我出生在三門峽,長在三門峽,對三門峽人的說話口音非常關注,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不當之處,敬請指正,三門峽市是上世紀50年代末期隨著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而建立的城市,一開始就被定為地級市,領導干部高一個級別配置。當時,中國舉全國之力支援三門峽大壩建設,三門峽這三個字非常風光,經常出現在《人民日報》上,全國人民都在關注,
大壩建成后,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水電11局的建設者們大都定居在三門峽,他們大都講普通話,生活在黃河路兩側。后來國家從上海等地遷來器材廠、量儀廠、儀表原件廠,三門峽人的口音中又增加了上海普通話,再后來隨著黃金開采的興起,又在三門峽車站南邊建設了黃金礦建井巷修造廠,在六峰路南端建設了礦山機械廠、北端建設了水工機械廠,技術人員大部分從東北調來,三門峽人的說話口音里又增加了東北話。
三門峽市郊區附近還有一種話,我們叫“此地話”,據說這種話是古陜州城的話,如你怎么不說話,此地話是你咋不念傳,去市里,此地話是客新城等等,隨著城市面積的不斷擴大,此地話現在在市區經常能聽到。市區東部的觀音堂、澠池、義馬說的話又不一樣了,接近洛陽話但又不是洛陽話,市區西部的靈寶話接近陜西話,我現在說的話帶點河南腔,也不是普通話,在三門峽市區的中年人基本上都說這種話。
同學家在西安,經常給我說我現在說的話跟在西安的河南人說的話一樣,年輕人隨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加上國家大力提倡說普通話,在市區基本上都說普通話。我上學分別在市一小、三中、一中上過,班里有上海人、東北人,相處得非常融洽,有的同學現在還來往,不管說什么話,黃河明珠三門峽市的人民都有一顆包容的心,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共同建設著、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天鵝之城,愿三門峽發展的越來越快,人民安居樂業,越來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