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天津 > 南開區 > 北洋大學,北洋大學即天津大學的前身于年在天津成立

北洋大學,北洋大學即天津大學的前身于年在天津成立

來源:整理 時間:2022-10-20 10:07:20 編輯:天津本地生活 手機版

本文目錄一覽

1,北洋大學即天津大學的前身于年在天津成立

1895叫天津北洋西學學堂

北洋大學即天津大學的前身于年在天津成立

2,北洋大學成立于哪一年

北洋大學始創于中日甲午海戰后。甲午戰敗,舉國圖強,洋務運動實業派代表人物盛宣懷于1892年上任津海關道后,開始籌備辦學。1895年10月2日,光緒皇帝御筆欽準,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1896年北洋西學學堂正式更名為北洋大學堂。1912年1月北洋大學堂改名為北洋大學校,直屬國民政府教育部。1949年1月,天津解放。4月,北洋大學在原校址正式開學復課。1951年9月22日,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并,定名為天津大學。

北洋大學成立于哪一年

3,北洋大學現在是什么大學

1、當年的北洋大學,是如今的天津大學。2、北洋大學(ImperialTientsinUniversityPeiyangUniversity)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現代大學。北洋大學創建于1895年10月2日,曾用名包括北洋西學學堂、北洋大學堂、北洋大學、國立北洋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等,1951年北洋大學正式更名為天津大學。3、北洋大學堂的創辦,不僅推動了我國第一個近代學制的產生,為我國高等學校初創時期體系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更重要意義在于:它結束了中國延續長達一千多年封建教育的歷史,開啟了中國近代教育的航程。

北洋大學現在是什么大學

4,北洋大學堂舊址怎么樣

河北工大是河北省唯一一所重點大學, 坐落在天津, 北洋大學舊址在此, 于是, 大家的說法是, 河北工大繼承了北洋的地址, 天津大學繼承了北洋的精神。。

5,北洋大學是什么時候建立的

1937年北洋工學院首批研究生畢業常錫純。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被授予了碩士學位,他們都是冶金工程和礦業工程的鼻祖和奠基人。創辦之時,頭等學堂設專門學(即科系)四門:工程學、礦務學、機器學、律例學,1897年學堂增設鐵路專科,1898年又設鐵路學堂,上述學門皆為當時中國社會所急需,體現了北洋大學“興學救國”的創辦宗旨。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創辦之始就按照美國模式辦學,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科書、教學方法上,全面引進西方教育模式。此外,北洋大學堂還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保證能夠實現培養高層科學人才的目的。

6,北洋大學最后的校址在那里

北洋大學就是現在的天津大學的前身,只不過由于歷史原因后來將北洋大學改名為天津大學啦,現在天津大學的老校區就是原來的北洋大學的校址,具體地址為天津市南開區衛津路92號。

7,北洋大學現在是什么大學

北洋大學現在是天津大學。創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曾用名包括北洋西學學堂、北洋大學堂、北洋大學校、北洋大學、國立北洋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等。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并,由國家定名為天津大學。擴展資料天津北洋西學學堂自創辦之始,就仿照美國的大學模式,全面系統地學習西學。例如,除漢文課和部分外語課外,其余所有功課都由外籍教習擔任,要求學生外語基礎好,教科書使用外文原版,用外語授課,學生實驗所用的各種器具、設施都從美國進口等等。當時,天津北洋西學學堂被譽為東方康奈爾,它的教學計劃、講授內容與方法、教科書、教員配備,成為后來其他各地興辦新式大學的模式。北洋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批綜合性大學,北洋大學創建于1895年10月2日,曾用名包括北洋西學學堂,北洋大學堂,北洋大學,國立北洋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1951年北洋大學正式更名為天津大學。

8,北洋大學堂是誰的前身

北洋大學,中國近代第1所大學,為今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創建于1895年10月2日(由1887年成立的呑納學院(博文書院)改建而來), 英文名稱前后為 Imperial Tientsin University 及 Peiyang University。 查看原帖>>

9,中國最早國立大學

一、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北洋大學也就是現如今的天津大學,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也是享譽海內外的綜合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目前位列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國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目前下設21個二級學院、64個本科專業。其中涵蓋工學、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醫學、文學、法學、哲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目前也是中國頂尖高校,實力強悍,也是眾多學子夢想的地方。二、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北大,溯源于1898年維新變法之際,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創辦之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目前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211工程”、“985工程”,也是中國最高學府。想必這所高校就不用小編過多的贅述,基本上是家喻戶曉,現如今這所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也成為了中國莘莘學子最理想的地方。三、山西大學堂(山西大學)山西大學堂也就是目前的山西大學,創立于1902年,目前入選“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111計劃”,且擁有研究生院和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目前開設3個校區,設有31個學院、86個本科專業,包括物理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歷史學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相對于前兩所國立大學來說,山西大學稍有遜色,不過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秉持“登崇俊良,自強報國”的校訓,贏得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天津大學, 百度百科-北京大學, 百度百科- 山西大學。

10,北洋大學是怎樣的如今還在嗎

北洋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創建于1895年10月2日,曾用名包括北洋西學學堂,北洋大學堂,北洋大學,國立北洋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1952年北洋大學正式更名為天津大學。北洋大學堂的創辦,不僅推動了我國第一個近代學制的產生,為我國高等學校初創時期體系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更重要意義在于:它結束了中國延續長達一千多年封建教育的歷史,開啟了中國近代教育的航程。

11,北洋大學接受外國留學生起始于哪一年

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從1954年開始接收外國留學生,是新中國首批招收外國留學生的院校之一,迄今已有來自亞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120個國家和地區的8000余名留學生來到學校學習。北洋大學創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曾用名包括北洋西學學堂、北洋大學堂、北洋大學校、北洋大學、國立北洋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等。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并,由國家定名為天津大學。擴展資料:北洋大學歷史沿革:1887年,英籍德人德璀琳(Gustav Derting)召集外國商人,要求贊助投資創辦大學并得到響應。他的設想得到李鴻章的贊同,并答應撥給他一塊地方做校址。他們在天津德租界的警察總部處后身東南一點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德國日耳曼式風格的樓房作為教學樓,開始招收高層次的中國知識分子入學。校名為呑納學院(Tenney College),亦稱為天津“博文書院”。1892年,德璀琳在外國僑民中聘請了英國皇家學院畢業生丁家立于學院中創辦補習班。數年后這個班學生的知識均達到了入學水平。1895年10月2日,天津海關道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韶,稟奏清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光緒帝御筆欽準,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并由盛宣懷任首任督辦,在盛宣懷和直隸總督王文韶的參與下,125名新生入學呑納學院,學院由此更名為天津北洋西學學堂。1896年,北洋西學學堂正式更名為北洋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命名為“大學堂”的高等學校。1912年1月,北洋大學堂改名為北洋大學校,直屬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191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對北洋大學與北京大學進行科系調整,北洋大學改為專辦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工科移并北洋大學。從此,北洋大學進入專辦工科時代。1928年,北平大學區成立,改北洋大學為平大第二工學院。大學區制不久乃改為國立北洋工學院。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月30日,天津淪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干,設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3月,西安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聯大改組為國立西北大學、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和國立西北醫學院。1941年10月,中國工程師學會及各專門工程學會在貴陽舉辦聯合年會。年會之時,各屆北洋校友就復校事宜進行了磋商,會談決定在呼吁恢復國立北洋工學院的同時,籌設私立北洋工學院,由全國北洋校友共同籌辦。在此壓力下,國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將浙江省立英士大學工學院劃出,獨立為國立北洋工學院,任陳藎民為代理院長,因工學院地處浙江泰順百丈口鎮,故史稱“泰順北洋工學院”。1945年8月,抗戰勝利,天津收復。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復國立北洋大學,著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學原址復校。此后,泰順北洋工學院、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學院和北平部(理學院院長陳藎民接收“北平臨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學北平部)四校師生先后返津參加復校。10月22日,北洋大學正式復校開學,茅以升任校長,公設兩院十二系。1951年9月,奉中華人民共和國高教部令,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并,為合并后的校名一事曾發生重大分歧,經劉錫瑛(北洋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力爭,始改稱天津大學,校址設天津老城南之七里臺。

12,殺寇決里面的北洋大學是現在的什么學校

北洋大學(Imperial Tientsin University Peiyang University)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現代大學。北洋大學創建于1895年10月2日,曾用名包括北洋西學學堂,北洋大學堂,北洋大學,國立北洋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1951年北洋大學正式更名為天津大學。
里面兩個學校都讀過書,你說我是不是撿了最大的漏尼?再看看別人怎么說的。
就是這

13,什么是北洋大學

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創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曾用名包括北洋西學學堂、北洋大學堂、北洋大學、國立北洋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等。1951年正式更名天津大學。1895年10月2日,由光緒皇帝批準、盛宣懷出任學堂首任督辦的 “北洋大學堂” 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自創辦之始,就仿照美國的大學模式,全面系統地學習西學。例如,除漢文課和部分外語課外,其余所有功課都由外籍教習擔任,要求學生外語基礎好;教科書使用外文原版,用外語授課;學生實驗所用的各種器具、設施都從美國進口等等。當時,天津北洋西學學堂被譽為 “東方康奈爾” ,它的教學計劃、講授內容與方法、教科書、教員配備,成為后來其他各地興辦新式大學的模式。 [1] 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初創就是綜合性大學。從學制來看,頭等學堂為大學本科,二等學堂為預科,學制各為四年,一名合格人才要經過八年培養:這是中國近代教育分級設學之始。從專業設置來看,頭等學堂分設律例、工程、礦冶和機械四學科。既有社會科學學科,又有自然科學學科,表明中國的高等教育從一誕生起,就與國家經濟、政治的需要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1] 北洋大學堂的創辦,不僅推動了中國第一個近代學制的產生,為我國高等學校初創時期體系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更重要意義在于:它結束了中國延續長達一千多年封建教育的歷史,開啟了中國近代教育的航程。中文名北洋大學外文名National Peiyang University(民國時期)Imperial Tientsin University(北洋時期)創辦時間1895年10月2日創辦人光緒皇帝、盛宣懷學校類別綜合性大學學校特色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校 訓實事求是知名校友王寵惠、張太雷、徐志摩、馬寅初、陳立夫所屬地區中國天津目錄1 學校簡介2 創辦者3 建校過程4 發展歷程5 學制設置? 學制? 課程6 歷史貢獻7 榮耀8 大事年表9 歷任校長學校簡介編輯北洋大學北洋大學北洋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批綜合性大學 [2] ,北洋大學創建于1895年10月2日(由1887年成立的呑納學院改建而來),曾用名包括北洋西學學堂,北洋大學堂,北洋大學,國立北洋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1951年北洋大學正式更名為天津大學。北洋大學的曾用英文名包括 Imperial Tientsin University(北洋時期)、National Peiyang University(民國時期)、Peiyang University(共和國成立后、更名為天津大學前)。創辦者編輯盛宣懷盛宣懷說到北洋大學,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創辦者盛宣懷。盛宣懷(1844—1916),江蘇常州人。早年曾中秀才,后經人推薦成為李鴻章的幕僚。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在天津經辦洋務事業時,盛宣懷一直追隨其左右。當時他認識到當時中國最缺乏懂技術、懂外語、懂管理的新式人才,而只會讀經史、寫八股的學究,在洋務事業中根本沒有多大用處,傳統的教育非革新不可。因此便下決心著手培養新式人才。最初他創辦了一些附屬于企業的技術訓練班式的學堂,在短期內培養了一些具有中等技術水平的技術人員。但這些學堂在學制和課程方面都只重實用,理論和基礎知識不夠扎實。隨著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19世紀90年代初,盛宣懷開始提出要辦正規的學堂,以培養高級專門人才。1895年10月2日,由光緒皇帝御批,由盛宣懷出任學堂首任督辦的“北洋大學堂”(學堂初名“天津北洋西學學堂”)成立了。盛宣懷對新式教育有自己的卓見。他給天津北洋西學學堂的學員定了嚴格的規則,最明顯的就是要求學員一定要精鉆本專業,不可心有旁騖,要循序漸進,不容紊亂,他認為打牢知識基礎很重要,決不可“學無次序,淺嘗輒止”。另外,他不贊成學員單純學習外語,認為外語只不過是一種工具,學員要結合自己的專業學習外語,這是他有感于中國缺少高技術人才而提出的要求,事實證明很有道理。建校過程編輯1887年英籍德人德璀琳(Gustav Derting)他們在天津德租界的警察總部處後身東南一點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德國日耳曼式風格的樓房作為敎學樓,亦稱為天津「博文書院」。1892年,德璀琳在外國僑民中聘請了英國皇家學院畢業生丁家立於學院中創辦補習班。數年後這個班學生的知識均達到了入學水平。成為近代中國的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發展歷程編輯1896年,北洋西學學堂正式更名為北洋大學堂。盛宣懷像盛宣懷像(2張)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干,設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3月,西安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1938年7月教育部指令國立西北聯大改組為西北大學、國立西北工學院(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今東北大學)、焦作工學院(今中國礦業大學與河南理工大學)合并組建而成)、西北師范學院和西北醫學院。著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學原址覆校。此後,泰順北洋工學院、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學院和北平部(理學院院長陳藎民接受「北平臨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學北平部)四校師生先後返津參加復校。為合并後的校名一事曾發生重大分歧。學制設置編輯學制天津北洋西學學堂自創辦之始,就仿照美國的大學模式,全面系統地學習西學。例如,除漢文課和部分外語課外,其余所有功課都由外籍教習擔任,要求學生外語基礎好;教科書使用外文原版,用外語授課;學生實驗所用的各種器具、設施都從美國進口等等。當時,天津北洋西學學堂被譽為“東方康奈爾”,它的 教學計劃、講授內容與方法、教科書、教員配備,成為后來其他各地興辦新式大學的模式。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初創就是綜合性大學。從學制來看,頭等學堂為大學本科,二等學堂為預科,學制各為四年,一名合格人才要經過八年培養。這是中國近代教育分級設學之始。二等學堂“是中國最早的新式公立中學堂”,招收13至15歲學生入學。從專業設置來看,頭等學堂分設律例、工程、礦冶和機械四學科。既有社會科學學科,又有自然科學學科,表明中國的高等教育從一誕生起,就與國家經濟、政治的需要緊密聯系在了一起。課程北洋大學的課程設置:頭等學堂課程分基礎課和專業課。基礎課有20余門課程,專業課分五個專業:工程學、電學、礦務學、機器學、律例學,共30余門課程。二等學堂主要課程有:英文、數學、朗讀、各國史鑒、地輿學、格物書、平面量地法等20余門課程。歷史貢獻編輯北洋大學從1895年至1911年共有畢業或肄業生518人,其中資送出國52人(不包括自費留學生)。該校為我國近現代科技教育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奠基的專家學者,他們多為國家社會所倚重,對采礦、冶金、土木、水利、機械工程、鐵路交通、財政金融、政法、外交等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任課教師多為中外碩學鴻儒,尤以美、日、英、法、德、俄學者任主課,教材也多采用外文原版。此外,北洋大學堂還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保證能夠實現培養高層科學人才的目的。由于治學嚴謹,校風樸實,當時北洋大學與哈佛、耶魯相伯仲,畢業生可免試進入美國一流大學攻讀研究生,因而被譽為“東方的康奈爾”。中共早期領導人張太雷,我國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五四”運動天津各界聯合會副會長馬千里,海牙國際法院大法官徐謨,著名詩人徐志摩等,都是北洋大學的學生。北洋大學堂的創辦,不僅推動了我國第一個近代學制的產生,為我國高等學校初創時期體系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更重要意義在于:它結束了中國延續長達一千多年封建教育的歷史,開啟了中國近代教育的航程。北洋大學(天津大學)校史資料選編是一本由天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出版時間是1996年,作者是天津大學校史編輯室。作 者天津大學校史編輯室出版社天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1996年頁 數479 頁定 價20 元裝 幀平裝ISBN9787561809136目錄1 內容介紹2 作品目錄內容介紹編輯為了配合對北洋大學——天津大學校史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據,編輯了《北洋大學(天津大學)校史資料選編》第一、二輯,分別于1991、1996年出版。這一時期(1895-1985)的校史資料對于研究中國近代、現代教育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北洋大學(天津大學)校史資料選編》第二輯包括1949-1985年的重要史料。這一時期的教育文件、教學檔案與其它方便的文書檔案較為齊全,大部分存于校史館。……作品目錄第七章 解放初期的北洋大學第八章 教育革命探索時期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時期第十章 向綜合性大學發展時期

14,北洋大學是哪所大學的前身

不是一回事,北洋大學是天津大學的前身。高等教育北洋人才培養教學基地這個玩意我聽都沒聽過,一定不是天大的,我就是天大學生。
北洋大學,中國近代第1所大學,為今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創建于1895年10月2日(由1887年成立的呑納學院(博文書院)改建而來), 英文名稱前后為 imperial tientsin university 及 peiyang university。 查看原帖>>

15,北洋大學校史

1895年10月2日,清光緒21年陰歷8月14,北洋大學在天津建立。時值甲午戰后,中國 敗于日本,朝野激奮,深感興學救國,刻不容緩。北洋大學就是在這種國情和要求之下誕生的。這種興學救國、發奮圖強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北洋人為了國家的富強而堅持不懈的努力奮斗。北洋大學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端。在早期的建校之時,其課程設置與教學等皆以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為藍本,畢業生自第一屆起即可直接進入美國各最著名大學之研究生院。尤以抗戰之前的北洋大學,乃是屬于世界著名大學之林。 然而,北洋大學成立之后的漫長歷程中,她卻幾經滄桑、屢遭磨難、校址幾度遷移、校名數次變更,飽受戰爭的顛沛流離之苦。但因歷屆校友師生之艱難慘淡經營,終使母校克服重重困苦,其崇高榮譽維系于不墜。此期間之艱難歷史,一直為后人所懷念,更實屬國內之罕見。 本人整理本貼期間,尤對以下的幾件事件留下深刻印象:其一為李書田先生為維護、恢復“北洋”校名所作出的持久努力,感人至深;其二為北洋法科的喪失,使得北洋的政治外交人才,無以為繼,實屬極大之憾事;其三為52年之院校調整,北洋大學分崩離析,而且失去了彌足珍貴的“北洋”校名,海內外校友無不扼腕嘆息。1895年,時天津海關道盛宣懷先生上奏朝廷,奏請設立一所新式學堂,光緒皇帝準旨。10月2日,在天津創辦了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另見一名稱天津大學堂)。北洋大學自始即以美國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為藍本,設有法科、礦冶、土木、機械等科,修業4年。盛宣懷首任督辦。18-96年,盛宣懷又在上海創立了南洋公學,因而乃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庚子(1900)年間,因義和團和庚子戰役等原因,北洋大學亦陷入戰亂,校舍被八國聯軍征占,被迫停課停校。庚子之后,積極濃厚的興學空氣激動了北洋政府當局。總督袁世凱、天津海關道蔡樹堂等皆主張北洋大學堂應立即復校。袁命蔡由津海關庫存銀撥60萬兩作為復校經費,選定天津西沽武庫為校址,立即興工建造。蔡主張應先奏明朝廷,而袁世凱稱上奏朝廷遲緩需時,應先建后奏,責由其負。于是乃有北洋之復校,并起用正式校名北洋大學堂。當時袁世凱關心教育,急切希望培植專門人才,為期急求功效,意欲立即選派學生留學美國。總教習丁家立博士曾建議應稍侯一、二年級學生稍有基礎再行選派,但袁認為刻不容緩,則將入學僅二年之第一班學生全班20人于1905年春送往美國,并派丁博士隨行監督。該班的大多數同學進入了哈佛大學。一年后袁又送第2批學生集體赴美。這先后兩批學生絕大多數均屬于未完成學業而直接赴美留學者。此外,袁世凱還資助了赴日本留學者數批。上述的早期留學人員,大多數在民國期間歸國,為國家社會所倚重。其中包括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名醫學家劉瑞恒、名數學家秦汾、鹽政名宿鐘世銘、朱庭祺、馬泰鈞等,名銀行金融家錢永銘,名冶金學家溫宗禹、蔡遠澤等,名法學家趙天麟、馮熙運等,軍事家溫應星,交通名宿劉景山,工程教育家羅忠忱,師范教育家李建勛、齊國梁等。1914年3月,辛亥革命,除舊布新,北洋大學堂更名為北洋大學校,不久又改稱國立北洋大學。1918年,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學校長。蔡以德法大學編制,夙無工科,而北京北洋兩大學,近在咫尺,法工兩科相互重復,于是建議教育部自該年起,北京大學工科預科畢業生,全部升入北洋大學工科。北洋大學法科預科畢業生,全部升入北京大學法科。于是從次年起,北大工科和北洋法科,同時全停,北洋此后專辦工科。“此一變動,影響北洋非細,論者惜之”。就北大而言,其工科也僅僅在此前剛剛開始,原工科學生人數也是極少,因此幾乎無所謂工科的損失,但其法科從此成為國內翹楚,而北洋的學科設置也從此日益成為工科之專門,再無任何杰出政治外交人才之誕生。1919年,北洋眾多學生因參加五四運動沒有考試,最終與校方相持不下。趙天麟校長辭職,直隸省派馮熙運任校長。馮令全體學生立即復課,而且每人必須寫悔過書,否則全部開除。時校友孫越崎所在礦冶一年級班不到30人,只有兩人寫悔過書,一個因其愛人受公婆氣,若自己被開除,不僅回不了家,其愛人將為此更加難過;另一同學則因是省財政廳長的侄子。 由于90%以上的同學拒寫悔過書,馮熙運命令對同學停水、停電、停伙食。孫越崎與另一同學則到北大。時蔡元培已走,教務長蔣夢麟表示同意北洋同學到北大去,而且去多少,要多少。于是北洋本科同學大都轉到北大。孫越崎也同時轉去,并終在北大礦科畢業。在北大和北洋調整法科和工科后,北大原已停辦工科。但因接受上述被開除的北洋學生,北大又恢復工科,等該批同學完全畢業后,北大的工科又行停辦,沒再招收新生。1928年夏天,天津陷入戰區,北洋大學停課。12月初,北平大學區成立,將北洋大學改稱為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12月26日,茅以升出任院長。此為“北洋大學”校名首次喪失,并且一失便是17年之久。1929年3月31日晚,校內一座主要建筑教學大樓,突然起火,因救助不及,竟然全部燒毀。此后茅以升為籌得錢款重建大樓,四處奔波。經辛苦努力,終于從“中比庚款”中籌得10萬元得以解決。 1929年4月,南京大學院取消,恢復教育部,校名再次改稱為:“北洋工學院”。1937年7月7日,日寇發動盧溝橋事變,平津岌岌可危。南京教育部令天津的北洋工學院、北京的北平大學及北平師范大學內遷西安,三校合并,校名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由于陸路交通斷絕,一般平津學生都歷經千辛萬苦,通過日軍百般搜查捕迅,才得以到達擋當時的安全地帶天津法租界及英租界。然后乘英國客貨輪離開天津經大沽口入渤海,抵達山東的龍口或青島上岸急奔西安。 由于原三校在西安均無分校,無奈只得借當時已二遷其校的東北大學(即基本上今日的西北大學校址)的部分校舍而開學。在東北大學校門左邊懸東北大學的校牌,右邊則掛著國立西安臨時大學的牌子。西安臨大是臨時聯合性質的大學,當時三所學校無論名義上還是實體上都仍然存在。開學時除了給學生發西安臨時大學的校徽之外,也繼續發三校各自的校徽。1938年1月,日寇侵占太原后南抵風陵渡,西安受到嚴重威脅,國民政-府教育部又令西安臨時大學南遷陜南。師生于2月下旬由寶雞徒步爬秦嶺通過雙石鋪、張良廟、褒姒鋪而到達陜南的褒城。在褒城停留些時日安排各院系所在地。此時(3月)教育部又令國立西安臨時大學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校本部設在城固縣城內的考院和文廟。 此時國立北洋工學院、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三校的名稱仍然繼續保持。當時的西北聯合大學設有工學院、理學院、文學院、師范學院、商學院、醫學院和農學院。數月之后,即1938年8月,教育部陳立夫部長再令西北聯合大學所屬各學院獨-立,分別成立各自的院校。醫學院、農學院及師范學院都分別獨立為西北醫學院、西北農學院及西北師范學院。工學院獨-立,即由原北洋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已與三遷其校的四川三臺東北大學工學院,及在甘肅天水的私立焦作工學院合并為國立西北工學院。西北聯大的其余院系在城固原址改名為西北大學。西北工學院籌備委員會由原四校的院長李書田(北洋)、張貽惠(平工)、王茂春(東工)、張清璉(焦工)及胡庶華組成,李書田為組長。1939年1月中旬,西北工學院內發生學-潮。其原因事先為其他三校的學生聯合而與北洋的學生對抗,并與李書田激烈對恃,最終將李書田轟走。追根求源,學-潮的基礎其實是四校領導人間的分歧所致。李書田不顧其他院校的歷史情況及考試制度和規章,硬性地以北洋工學院的考試規章作為西北工學院的規章。學期結束前,李書田擅自決定,兩科不及格者要留級。其他三校的學生嘩然,北洋學生則公開表示贊成。于是雙方發生沖突。李書田與北洋同學在此情況下,知道裂痕難以彌合,對于北洋母校名稱,總縈記于懷,想乘機恢復。北洋工學院的學生本來也已對教育部拆散西北聯大,取消歷史悠久的北洋工學院非常不滿,于是在1939年3月,由北洋學生會率領北洋學生徒步進入四川,欲圖在川恢復北洋。到達四川廣元后,準備順嘉陵江而下直抵重慶,但重慶教育部派曾養甫及時趕到,令當地斷絕水陸交通,于是北洋學生被迫在廣元停滯近兩個月。期間全體學生仍日夜鉆研功課,孜孜不倦讀書,但復校運動最終仍然擱淺。曾養甫與學生協商數天,最后接受了北洋學生提出的兩個條件:分地上課;1939年夏畢業的學生仍然發給北洋工學院的文憑。此后,北洋學生同意回到城固附近的七星寺上課。因此從1939年8月以后,原北洋工學院的教師雖然大部分留在西北工學院任教,但卻沒有北洋的學生了。 李書田在四川恢復北洋工學院的的愿望失敗后,堅持不隨隊回西安。他帶領部分原北洋工學院的教職員,南下至西康省西昌開辦了一所國立西康技術專科學校對恢復北洋的努力堅持不渝。李書田自稱在西昌為自漢武帝設置越雋郡之后,“首于斯地奠立農、工、醫高教機關之基礎,”同時欲籌備建立貴州農工學院(現貴州大學)。1941年10月下旬,中國工程師學會及各專門工程學會在貴陽舉行聯合年會,各地北洋校友到會者極眾,便立即舉行北洋校友臨時大會,一致主張復校,盛況空前。然而,教育部仍有所困難。經李書田提議,先私立復校,籌款辦學。推定籌委曾養甫、孫越崎分任正副主委,李書田為籌委兼總干事,李書田與茅以升分任私立北洋工學院正副院長。1942年夏天,李書田辭去貴州農工學院院長職務,專事私立北洋工學院之籌備,茅以升同樣極力協助。至臨近招生時,又提議請設為國立。李書田于是專門向國民政府行政院及教育部接洽。到1943年3月下旬,由校友陳立夫提議,教育部提請行政院會議通過,將浙江省立英士大學(抗戰期間為紀念愛國人士陳士英先生而成立)改為國立英士大學,其中工學院劃出獨立,仍設土木、電機、應化三系,并以北洋校友捐款補助該院,故定名為國立北洋工學院。校址在浙江泰順縣百丈口鎮。抗戰以后,該院學生赴天津北洋大學,設備仍留還英士大學,并恢復英士大學的工學院。此為在政府不準增加預算單位的不得已情況下,使北洋得以復校之非常途徑,獲得全國校友的體諒。同年(1943年)2月,李書田受國民政府特派為黃河水利委員會副委員長,5月回到西安住所。考慮到西安仍無國立高教機構,以及建設西北在交通、水利等方面的需要,雖然北洋已在浙江泰順復校,但李書田仍然請準教育部在西安籌建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10月底即首次招生,報考者千余人,但只錄取108人。 1945年6月6日,教育部又突然電令北洋西京分院歸并西北工學院,同時浙江泰順北洋工學院,也奉令歸并英士大學。陜、浙、渝三地校友師生,于是同起護校。1945年8月,抗戰勝利,教育復員,北洋經教育部準于復員告一段落時復校。1946年春,教育部改聘王寵惠、王正廷、陳立夫、李石曾、凌鴻勛、茅以升、何杰、盧思緒等為北洋大學籌備委員,5月任命茅以升為校長。4月初,李書田率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師生回天津。此外,浙江泰順北洋工學院、并入陜西城固西安工學院的原北洋師生、以及原北平工學院和土木專科學校也一并來到天津,北洋大學在天津西沽復校。復校后,起初僅理、工兩學院,前者先設數學、物理、化學、地質四系。47年春,教育部令停辦化學與地質系。工學院則先后設立有建筑、土木、水利、采礦、冶金、機械、航空、電機、化工、紡織10系,其中土木、水利、采礦、冶金、機械、航空、電工為恢復原來天津北洋大學和西京分院原有各系,化工系為承襲泰順北洋工學院之應用化學系,建筑與紡織為新增。1948年8月,國民政-府各地軍-警采取聯合行動,圍-捕進步力量。8月20日夜間2點,天津的軍警憲-兵將北洋大學圍住,部分軍警進入校內,按黑名單到各宿舍抓人。但因夜間按例停電,故逮-捕無法進行。電工故意拖延時間供電。由于學生的相互保護,使得整整一夜才被捕7人,被送至校門警車上。全校學生集合與廣場上與軍警對抗,并趁軍車司機未來得及發動汽車時又將被-捕同學搶回校內,混與同學中間。經整整一天對抗,最終由校長張含英毅然出面擔保,軍方才解除包圍。此后,黑名單上有名的以及其他有被-捕可能的同學被迅速轉移到了解放區。1948年冬,解-放軍進逼天津,11月,教育部令北洋大學南遷,并匯來南遷經費。因學生自治會的宣傳與斗爭,南遷未獲成功。12月,天津警備司令部強占校園校舍駐兵,學校被迫停課。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3月,北洋大學復課,并成立了校務委員會。劉錫瑛任主任。1951年,高等教育部令北洋大學和河北工學院合并。兩校合并時,關于校名問題產生了分歧,北洋主張仍用北洋大學,而河北工學院不同意,主張用一個新校名,北洋校友則堅持保持原北洋校名。劉錫瑛認為合并是中央決定的,不能因為校名問題產生困難,影響合并工作的進行,于是竭力說服北洋校友放棄北洋校名,甚至為此痛哭流涕。由此,“北洋大學”之校名,至今已一去52年,不復返矣。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理學院調入南開大學,航空系調入北京航空學院,礦冶系分別調入北京地質學院、鋼鐵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等校,后來,紡織系發展為今天的天津工業大學等等,原北洋大學的師生便分散到各個學校中去了。其他由原北洋調入系科支持建立的還有石油大學,武漢測繪等等.此后便不再有北洋大學的畢業生了。
文章TAG:北洋大學北洋大學大學天津

最近更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淄博市| 桐柏县| 桂东县| 十堰市| 右玉县| 宜兰市| 拜城县| 常州市| 平定县| 翁牛特旗| 邳州市| 香港 | 昂仁县| 昆山市| 图片| 屏东县| 平远县| 上犹县| 城步| 抚松县| 井冈山市| 顺义区| 洪江市| 梧州市| 花莲市| 阿克苏市| 台江县| 东台市| 鸡东县| 罗定市| 凭祥市| 毕节市| 贡嘎县| 甘孜县| 正宁县| 内黄县| 廉江市| 娱乐| 兴业县| 天镇县| 鄯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