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湖南與湖北的經濟相比,暫時還是落后于湖北。現在湖南、湖北經常為一些事情“打架”,但往上追溯300多年,湖南、湖北其實是一個省,叫湖廣省,只是到了康熙年間才被劃分為湖南、湖北兩個省,本是同根生啊,湖北與湖南的經濟相比較,哎,作為湖南人,比較汗顏。
1、湖北、湖南的“湖”是指什么?湖南、湖北以什么湖為界?
洞庭湖,順便科普一個小知識。現代洞庭湖全境都在湖南,當年可不是,湖南湖北劃分源自于宋代,當時分荊湖北路和荊湖南路,這個路就是省級行政區劃,荊湖北路首府是江陵府也就是現在的荊州,當年也叫過荊州府,荊湖南路首府是潭州,比府低半級,重點來了,岳州和鼎州也就是現在的岳陽和常德全部都屬于荊湖北路,進而洞庭湖全境都在湖北,湖南的潭州有一點點接壤洞庭湖,也就充分詮釋了洞庭湖如何劃兩湖。
2、為何清朝要把湖廣行省劃分為湖南和湖北?
現在湖南、湖北經常為一些事情“打架”,但往上追溯300多年,湖南、湖北其實是一個省,叫湖廣省,只是到了康熙年間才被劃分為湖南、湖北兩個省,本是同根生啊!元朝時的湖廣行省元朝以前的宋朝,地方行政區劃是路、州、縣三級,沒有省的說法,元朝別出心裁,在地方上設置“行省”,也是今天“省”的雛形,就包括湖廣行省,
當時的“湖廣行省”面積大得很,包括了今天的湖南、湖北、廣西三省的全部,以及廣東、貴州兩省的一部分。這一時期的湖廣是名符其實的湖廣,既包括兩湖,也包括廣西、廣東(部分),明朝的湖廣布政使司到了明朝,地方行政區劃不叫行省,而是叫承宣布政使司,但仍然保留“湖廣”的稱呼,設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只是管轄區域大幅縮水,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兩省,貴州、廣東、廣西都有了單獨的承宣布政使司,不再隸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的湖廣總督清軍入關后,逐漸統一全國,但在統一過程中,遭遇到明朝殘余勢力頑強抵抗,為瓦解漢人抵抗意識,加強對地方控制,清朝采取了諸如屠城、“留發不留頭”、文字獄等極端措施,另外把一些大省進行分割,分而治之,湖廣省在當時是很大的一個省,這個省地大物博,土地肥沃,地形復雜,民風剽悍,一旦被反清復明勢力占據,打起游擊戰,清軍很難進剿,于是在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政府把湖廣行省一分為二,分為湖廣左布政使、湖廣右布政使,并在3年后改名湖北、湖南,各設巡撫一名,分而治之。
3、湖南人和湖北人怎么區分?
我本人是湖南人,我來談談湖北人和湖南人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湖南和湖北同屬一個楚,同飲一江水,同在一湖旁,互相稱兄弟、半個老鄉,都屬于楚文化的分支,但其實彼此之間各方面差別都非常大。湖北人較圓滑,精明,會做生意,湖南人性格剛強,固執比較自大,說得不好聽就是有點夾生,但性耿直,就算打不過也要打,有狠勁,吃得苦,霸得蠻。
湖北人要精些,碰到強敵會轉彎,“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就是這個意思,湖北和湖南人性情都比較急爆,愛吃辣好斗狠。湖南人吃的是干辣,不愛喝湯,湖北人特愛喝湯,面食多一些。湖南人相對說,更好面子,愛享受就算窮得只有10塊錢也要穿得很體面,而湖北人比較愛賺錢,精打細算。湖南人不愛多說多話,說一不二,湖北人愛侃,說得多做得少,
總的來說湖南人性格比較冷,現實,狠些,湖北人較波辣,有包容性,柔和一點,也有些讓人難以琢磨。湖南人刀剛火辣的性格特征十分鮮明,湖南人能說會道,語言豐富得像個雜貨鋪,向來有“湖南地出金,十里不同音”的說法,自宋以降,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重心南移,湖南也歷經幾次大的移民,他們與先秦湘楚先民們一起,歷經楚文化的激蕩以及中原文化等的洗練,創造出了湖湘文化。
宋代中國四大書院,湖南就獨占其二(長沙岳麓書院、衡陽石鼓書院),自此,湖湘教育逐漸居于中國前列,風氣愈盛,至近代湖南人創造了“中興將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國近代史由湘人寫就”、“湖南人材半國中”、“無湘不成軍”等的盛況。湖南騾子精神:吃得苦,霸得蠻,舍得死,不服降,湖北人淵源于黃河長江流域之中華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