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多錢少,其實老百姓講究的是個禮數。過去有句老話亡人不吃飯,家產分半面,就在六七十年代沒有什么家產,連溫飽問題都何等艱難,要送走一位老人確實不易,其實那時間別的沒有就一副棺材也拿不出來,給兒女們留下了難還的債,可現在就不同了,農村老人勞苦一輩子另了還要給兒孫掙一把,也給自己掙棺材板,話說回來象我們這里的白事禮金也很平常,從七十年代我剛記事時 ̄般都兩毛錢,這是莊客之間,親友之間沒有禮金,講究的是一副饅頭半刀紙,就這倆樣東西還得東倒西借才能辦全,因為當時的生活就是五谷雜糧,哪有白面做饅頭,到了八十年代普遍新時禮金,五毛至兩塊,直至現在我們這里鄰里之間五十塊,親友間高不過五百,因為相鄰之間也有統一觀念,親友之間也一樣,也沒有說女兒上多少禮金,侄女上多少的說法,主要象我自己來說是一個大家族,二三十戶人家,上禮都是一體化的,統一都是二百元。
1、現在農村白事禮金一般要給多少錢?
過去有句老話說,亡人不吃飯,家產分半面,就在六七十年代沒有什么家產,連溫飽問題都何等艱難,要送走一位老人確實不易,其實那時間別的沒有就一副棺材也拿不出來,給兒女們留下了難還的債,可現在就不同了,農村老人勞苦一輩子另了還要給兒孫掙一把,也給自己掙棺材板,話說回來象我們這里的白事禮金也很平常,從七十年代我剛記事時 ̄般都兩毛錢,這是莊客之間,親友之間沒有禮金,講究的是一副饅頭半刀紙,就這倆樣東西還得東倒西借才能辦全,因為當時的生活就是五谷雜糧,哪有白面做饅頭,到了八十年代普遍新時禮金,五毛至兩塊,直至現在我們這里鄰里之間五十塊,親友間高不過五百,因為相鄰之間也有統一觀念,親友之間也一樣,也沒有說女兒上多少禮金,侄女上多少的說法,主要象我自己來說是一個大家族,二三十戶人家,上禮都是一體化的,統一都是二百元。
2、兒子找了個溫州的對象,彩禮一般需要多少錢?
別問彩禮多少,應該問你親家是否同意女兒外嫁,如果是市區的(瑞安樂清也一樣)獨女,父母又同意的,你兒子基本是已經中獎了,獎金多少看女方家庭富裕情況,溫州除了永嘉文成等山區,基本都是嫁妝是彩禮的n倍,困難的家庭會提前說不收彩禮或彩禮讓女兒帶回,再窮的家庭父母也不會扣彩禮的,那樣女兒到夫家是沒丁點地位的,被人看不起。
3、連襟病故,隨多少禮金合適?
這個問題嗎,要根據當地的風俗去處理,比如我們這里,連襟去世根本不通知你這個做姨父的。也不會告訴你的兒女們!也不明白為什么?老輩留下來的禮數規矩,記得三十年前的事,我的大姨夫生病住院,還是不好的病,知道出院回家了,總得去瞧瞧病人吧。當時我和弟弟都在外地工作,家里的老爸就買了些營養品騎著自行車跑了20多里地,去大姨夫家看望,誰知巧得很,老爸還沒進院,就被告知大姨夫去世了,
老爸把東西放下來,留下了200元現金,讓管事的交給外甥們。算作喪禮吧!二十多年以后,爸爸去世,我們沒有通知姨家的表哥表弟,不知道他們怎么知道的,等爸爸出完殯辦完喪事后,我從喪賬薄上看到了,大姨家四個表兄弟把200元給還了回來,當時,也沒見他們前來吊唁!我總覺得,做晚輩的既然知道了姨夫去世,應該親自過來吊唁,安慰一下還在的姨媽。
你說錢重要,還是感情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前年,我的大連襟病故。他病故的前一天我們全家還到醫院探望了他,他病故回來后,人家沒有通知我們,可是我們住在同一個村,我讓兒子去吊了個紙,去火葬場火化尸體的時候,我們一同做了最后的告別,吊唁鞠躬!出殯的時候,我讓兒子上了200元的喪禮,表達一下自己內心的安慰吧!錢多錢少,其實老百姓講究的是個禮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