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浩劫是抗戰,基本被占領了全境,花園口的決堤,死傷幾百萬,直到解放戰爭事情,還能處處看到,焦裕祿的故事里面,蘭考的荒涼,也直接與那個混蛋舉措有關。第二次就是明末農民起義,兩大城市洛陽和開封都被攻破,河南是多年拉鋸的主戰場,地表建筑破壞觸目驚心,造成陜西關中嘴大破壞的實際是清末的回民起義,陜西有關河之險,但建都在關中的大朝代,最終都城都被外來軍事力量攻破,任何朝代末世軍力都很孱弱,與地理關系不大。
陜西的地理優勢,更多依托國家的實力,潼關與函谷關不易攻破,但陜北很容易突破,河套的都是總能威脅到長安,河南陜西唇齒相依,患難與共,多次接收河南難民,與之相應的是,豫西大片地區說陜西話,主要是清楚由陜西劃出,主要是三門峽哪。除安康和商洛個別地方,語言受河南很小影響,這個很能說明問題,這個文化的影響與向心力不是無緣無故的,
陜西收留河南人的方式特別,最終都把那些人變成陜西人,現在網絡確實有些人挑撥兩個省關系,大多數人比較理智。個別雜音很刺耳,真不該謾罵陜西人,受人之恩不能忘,而且這個是世世代代的事情,陜西人脾氣不好,但心軟,見不得人受苦受難,一般不會驅趕與過分欺負難民,再就是,我呼吁嚴格打擊歷史爭搶行為,應該形成全民族共識。
華夏文化發源肯定在如今河南,夏商地盤雖然很小,但其實相距不遠,核心區域都在河南腹地,可惜除了東周王城外,連魏國都城都深埋黃土深處,黃帝究竟到過新鄭沒有故里,還真可能是,希望河南老鄉保持良好心態,你們情況和韓國不一樣,本來確實可能出現過的,就不要著急證明,先發展地區都有這樣的遺憾。看看山西的古建筑和大院何其多,我們的被破壞了,但肯定有過,也事實可查,有理由心平氣和,
4、為什么感覺陜西省西安市老城區說河南方言的人比較多?
提起來“陜西和西安市城區操河南方言的人比較多”這個話題那是“孩子沒娘、說起來話長”公元1942年“水、旱、蝗、湯”四大天災人禍輪番襲擊河南、河南110多個縣市、擁有1000余萬人口的河南省、饑餓、病死約300多萬人,“八年抗戰”期間連續多達300余萬河南人流離失所逃荒要飯一路向西馮小剛改編、導演根據“河南籍”作家“劉震云”作品電影《1942》、陜西作家“吳文莉”長篇小說《葉落長安》,用文字和影像講訴了跨越半個多世紀“河南人在西安”逃荒要飯、為了生存而落戶西安的悲慘經歷(1942年“花園口”掘口形成黃泛區資料圖片)(1942年河南省東北方向、東南方向已經被日寇包圍(深色區域)資料圖)“花園口”成為壓垮河南的致命一擊、300余萬河南人開始的大逃亡謀生存的悲慘歷程(扒火車一路向西逃難的河南人,當年陜西“潼關”火車站資料圖片)(河南人逃難途中、當時的“靈寶”火車站資料圖片)(逃難的河南難民資料圖片)(扒火車、一路向西逃難的河南難民資料圖片)(拖家帶眷全家逃荒途中的河南難民資料圖片)(逃荒途中的河南災民資料圖片)(逃難途中的河南難民資料圖片)“一路向西逃難”沿“隴海鐵路”線成為河南災民的首選逃荒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