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對華的負面觀感也是主要的因素。不要認為所謂孔子是韓國人是中國一方的宣傳,翻看一下英文論壇,很多韓國的極端民族主義者都持此一觀點,韓國人對中國歷史和現狀的認知都是相當的失真,孔子祖先是宋國人,而宋是商朝的后裔,商朝是東夷人建立的,那時的東夷人特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居民。
1、廢除漢字幾十年后,現在的韓國人是怎么看待“漢字”的?
說實話,就我所認識的一些韓國年輕人,他們并不在意自己不認識漢字這件事。對于老一輩而言,漢字意味著傳統,意味著歷史,如果看不懂漢字,就無法閱讀韓國的歷史書籍和文獻資料,對于文化的理解也會有缺陷,所以,韓國的許多中老年人還是以認識漢字(就算是不會讀也要以能夠看得懂為標準)為驕傲的。但是對于1970年,時任韓國總統樸正熙下令全面推行韓文教育、取消中小學課本中的漢字教學后成長起來的年輕人而言,尤其是“去漢字化”更為徹底的80后、90后而言,不認識漢字并不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任何影響,他們也并不認為,有什么絕對的必要需要學會漢字,
這一點,在我和韓國人一起逛博物館時顯得尤為突出。在博物館中,絕大多數(幾乎所有)的典藏,是以漢字呈現的,而在邊上,都會配有韓語和英語的注釋,韓國人通過讀這些注釋,就能了解到所展出物品中文字的意思,無需真的讀會文物中的中文字,而我則是只能通過展品上的中文字,來了解這樣物品的表意。當與韓國人聊到這些字的中文意思時,能夠明顯感受到,他們并不以為意,
在他們看來,通過讀注釋了解這些東西就夠了,甚至,也不是一定要了解這些展品的。一個直觀的類比,可能就像是大多數中國人可能都不會在意自己不認識甲骨文,因而,從韓國自身的歷史進程來看,韓國年輕人眼中的漢字就像是“甲骨文”那樣,是代表著歷史與過往的文字圖形。當然,漢字與“甲骨文”不一樣的一點在于,這一文字,至今仍是韓國最重要鄰國之一中國的官方用語,也是地球上十幾億人口的母語,
2、你覺得韓國人對我們中國人的看法怎么樣?
我是朝族!公正的說一句實話吧!全世界去哪個國家都會有各種各樣的人韓國也不例外有明白人也有傲慢無禮的人,不過據我的觀察越是窮和文化水平低的人越傲慢越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其實他只是個底層的小人物!韓國很多的有文化高學歷的待人接物非常好絕不會狗眼看人低的,順帶說一句在中國也一樣越是底層越看不起外地人,我在天津生活了20多年被當外地人也沒少受欺負,所以我覺得文化水平決定你的歧視層度。
3、韓國人如何看待中國朝鮮族人?
韓國人壓根瞧不起中國朝鮮人,如果不是中國朝鮮人達到一定的工作年限后可以永久居住韓國,并享受韓國民待遇,他們一部分人早就返回中國了,我自小45年多的朝鮮族朋友全家都在首爾,每次回來在一起吃飯都能聽得出他們對韓國人沒好感,但從小到現在每次我一說你們朝鮮人怎樣怎樣,他馬上就急著打斷我說我也是中國人哪,我是中國朝族人,你是中國漢族人,這也說明中國朝鮮人對中國是他們國家的認同感。
4、真實韓國人怎么看待歷史?
中國有句成語“井底之蛙”,就是為韓國人量身定做,韓國人的歷史是非常不堪的。它最早期是中國的附屬國,享受著中華王朝的福萌,再看韓國的史書和文物全都是漢字,二十世紀初期朝鮮被日本吞并后,種族主義的興起讓韓國人開始排斥在朝鮮半島流行了許久的漢字,開始推廣韓文,并不斷地開始篡改韓國歷史。連首都漢城一名也改為首爾,不敢以真實面目示人,
韓國人無法認清歷史,凡為古代韓國都沒有自己的文字。而且從高層到普通老百姓都很少用韓文,幾乎所有文獻都是用漢字記載的,韓國人由于處于先天不足的情況,導致韓國人在法律、醫學等需要準確表達意涵領域依舊必須使用漢字,韓國醫法文史四界都必須通過漢字考試,而韓國人在身份證上面必須注明漢字名字,就是因為避免了同音字太多而無法區分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