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虛有些人常年手腳冰涼,面色微黃或者蒼白,沒有光澤,這種人是的手腳冰涼并非單純為陽氣不盛引起,更主要的原因是血虛,當這類人感受寒邪以后,寒氣致使血液運行不暢,血脈不通,導致隨血而行的陽氣不能到達四肢末端,也就無法溫養四肢,手足厥冷也就發生了。
1、冬天手腳冰涼、出冷汗,怎么辦?
歡迎閱讀!請點擊關注,分享合理用藥,安全用藥常識。謝謝邀請!冬天手腳冰涼,出冷汗比較常見的原因有二種,一種是陽虛,另一種是氣血虛,調理方法以補陽補氣血為主,現略述這二種體虛的表現癥狀與調理方法。陽虛的表現癥狀與氣血虛比較相似,無論是脾陽虛還是腎陽虛,都有肢寒畏冷,陽虛自汗的現象,而氣血虛也有肢寒畏冷,自汗癥狀,所不同點是,陽虛證常有大便泄瀉和下肢浮腫的陽虛水泛癥狀,而氣血虛證則比較少見,有些氣血虛證甚至會出現氣虛便秘和血虛便秘,恰恰與陽虛證相反,另外,氣血虛證常伴有心悸氣短的癥狀,這是陽虛證所沒有的。
所以,對冬天手足不溫,出冷汗,首選應辨明證型,然后再調理,對陽虛怕冷,手足不溫,出冷汗,建議服用腎寶片,或桂附地黃丸,如有陽虛水泛,下肢浮腫,可服用金匱腎氣丸,也可用黃芪15g,干姜3g,紅棗3枚泡水飲,黃芪有補氣升陽,固表的作用。另外,也可用肉桂IOg,干姜5g,白胡椒3g牛肉一市斤燉服,也可燉羊肉,
對氣血虛所致的手足冰涼,出冷汗,建議服用氣血雙補口服液,或八珍丸,十全大補丸等溫補氣血類中成藥。也可用紅參5g,紅棗3枚,生姜三片水蒸服,或用紅參方的八珍湯方燉黃母雞,有氣血雙補的功效(紅參6g,炒白術9g,茯苓9g,全當歸9g,川芎6g,熟地12g,白芍6g),以上簡答,如有不足,望評論補充。謝謝閱讀!,
2、手腳冰涼的人該怎么辦?
中醫認為手足冷可能是陽虛的標志,也可能是寒氣凝結經脈的標志,那導致手腳冰涼的原因都有哪些呢?1、陽氣不足人體是陰血和陽氣平衡的整體,在陰陽平衡的情況下是健康的,可是如果一方下降,人就會有不良的反應。面白、肢冷、畏寒就是陽虛者的主要特點,人體陽氣衰微,氣血不足,衛陽不固,不能溫煦肌肉以抵抗外來寒邪的侵襲,人就特別容易怕冷——怕冷其實是“陽虛生內寒”的結果。
2、血虛有些人常年手腳冰涼,面色微黃或者蒼白,沒有光澤,這種人是的手腳冰涼并非單純為陽氣不盛引起,更主要的原因是血虛,當這類人感受寒邪以后,寒氣致使血液運行不暢,血脈不通,導致隨血而行的陽氣不能到達四肢末端,也就無法溫養四肢,手足厥冷也就發生了,治療手腳冰涼的癥狀,主要在于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我們可以選擇大椎、氣沖、涌泉、陽池穴。
大椎通陽低頭時,摸到頸后最突起的高骨,在這塊高骨的下方就是大椎穴,有手腳冰涼癥狀的女性朋友不妨每次洗澡時先用熱水沖大椎穴10分鐘左右,直到穴位處皮膚泛紅——這就起到了類似溫灸的作用,整個頭頸后背乃至全身皆覺得酷熱時,再停歇,沐浴后注意保暖,好好睡上一覺;或者每日早、晚各用手掌搓大椎穴5-10分鐘,使得穴位處覺得酸脹發熱即可。
按揉氣沖氣沖在大腿根內側,此穴附近有一根劇烈跳動的動脈——股動脈,先按揉氣沖穴,后按揉動脈,一松一按,交替進行,一直按揉到腿腳有熱氣下流的感覺為止,按摩涌泉涌泉穴在人體足底,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足部是離心臟最遠的地方,先天血液供給不良,加上足部皮下脂肪少,保暖能力差,因此擺脫手腳冰涼的惱人狀況,就要從每天堅持呵護雙腳做起,
足浴后用右手掌快速搓揉左腳心,然后用左手掌快速搓揉右腳心,搓到有熱感為止。每天早晚搓揉100下,接著搓揉各腳趾100余下,中醫學認為,人體諸多經脈都匯集于足底,與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都有密切關系,涌泉被稱為“接地氣”的樞紐,按揉可以調節氣血睡眠,刺激涌泉穴,有益于補腎壯陽、強筋壯骨,經常堅持搓揉此穴必然會促使手腳冰涼癥狀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