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南陽是諸葛亮敘述,當時南陽屬荊州不假,但是當時荊州八九個郡,荊州屬省級,和現荊州是兩碼事,現荊州是原南郡郡治江陵改的,所以現南陽不可能屬荊州,說到躬耕南陽為什么爭議,是因為習鑿齒敘述形成的,把南陽郡和南郡兩個地區隔漢水攪在一起,襄陽屬南郡,襄陽城西不可能被漢水對岸南陽管,同屬荊州,是兩個郡,隔漢水而治,躬耕南陽和是否歸荊州無關。
1、三國時荊州是現在的哪里?
三國時期的“荊州”與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市可不是一回事喲,前者不但包含的地域要大得多,而且是一種類似于今天中國的“省”這樣的行政劃分制度。荊州是東漢設立的13州之一,最初由荊州刺史部管轄,同時也是漢代13個州之中面積最大的州,有“天下第一大州”、“天下咽喉”等溢美之稱,(荊州7郡)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割據一方,控甲數十萬,保境安民。
當時的荊州只劃為7郡,分別是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武陵郡、桂陽郡、長沙郡、零陵郡,筆者需要特別說明一下,劉表后來曾單獨設立了章陵郡。而曹操又把南陽郡的南面獨立出來劃為襄陽郡,此時,荊州才增加為九郡。即小說《三國演義》里提到了“荊襄九郡”,但是籠統地性稱為荊襄9郡是錯誤的,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時候就犯了這個小常識錯誤。
三國時期的荊襄九郡跨度范圍非常廣,其位置包括了今天中國的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南部、貴州省東部、廣東省北部、廣西省東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荊州最初的治所在南陽郡,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東漢末年的軍閥張繡割據南陽郡,依附于劉表的勢力,同時,劉表又借助南陽的張繡抵御北方的曹操。張繡失敗后,曹操吞并了南陽郡,
劉表就把荊州的治所遷到了南郡(江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市。孫權在赤壁之戰后攻下了荊州7郡之一的南郡,并把它借給劉備駐守,這就是小說《三國演義》里提到的“借荊州”事件,由于南郡是荊州的治所,所以稱南郡為荊州也是可以的。就如同用重慶來稱呼渝中區一個道理,但是不明真相,往往會認為是孫權把整個荊州借給劉備了。
(荊州7郡)214年,孫權與劉備平分了荊州地界,除了曹操占有的南陽以外,湘水以西的三郡歸劉備,湘水以東的三郡歸孫權。“湘水劃界”后不久,劉備開始進軍漢中,孫權也圍攻合肥,雙方暫時又放下了恩怨,然而好景不長,219年劉備攻取漢中,關羽也在荊州發動北伐。趁著關羽主力在襄樊前線作戰的機會,東吳的呂蒙、陸遜攻下了關羽鎮守的湘水以西的3郡,
2、諸葛亮出師表中躬耕于南陽,南陽當時屬荊州,現南陽歸荊州管嗎?
3、諸葛亮躬耕時期,劉表和曹操轄管的南陽郡郡治分別設在哪兩座城?
不論什么時期,南陽郡治始終在宛城,從來沒有什么兩個郡治的離譜說法,在躬耕地問題爭論中,對“躬耕于南陽”的認定是一個核心問題?!澳详栒f”認定很簡單,南陽就是南陽,戰國末今南陽市區所在地就被人稱為南陽,秦置南陽郡,郡治宛縣,被用南陽代指的記載比比皆是,地理位置從未改變,名稱也從未改變。而“襄陽說”的專家就不一樣了,“南陽必須在漢水南岸的隆中”“南陽位于襄樊一帶”,
為了隆中屬于南陽,絞盡腦汁,費盡心機。戰國時期,秦王滅楚,在漢水以南設南郡,泥嘴屬中廬縣,萬山屬襄陽縣,但襄陽專家非要擅自把這個夾縫以南的小山村(無名)留給六年以后設立的南陽郡,西漢時期,“襄陽有阿頭山(陵之大者曰阿)”,但襄陽專家不承認襄陽最高的(隆中)山為阿頭山,偏偏指萬山東邊一個三層樓的小山包為阿頭山,讓人貽笑,其心機路人皆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