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四川”之名來自當地的四條河流。四川,因這一地區有四條主要的河流——川,即河流,所以得名四川,四川籍的詩人、學者流沙河先生,曾經專門否定了四川得名于四條河流的說法,蜀文化、四川盆地西部中心成都“四川”小結四川的川,不是指河流,而是指的平川沃野唐代后期的“劍南西川”和“劍南東川”,以流域劃分,岷江流域稱為“西川”;沱江(嘉陵江)流域稱為“東川”四川得名始于宋代“川峽四路”,簡稱四川四川省區正式命名始于元代四川行省四川,一開始指的是川峽四路,新中國初期有川西、川東、川北、川南。
1、四川名字的由來有哪些?為什么叫四川?
作為一個在四川生活了13年的北方人,最開始也不知道為什么四川叫四川,而不叫三川或者兩川呢!一次偶然機會才得知四川名字的由來!其實四川名字的真正由來是從秦至北宋時期宋真宗最終形成的“川峽四路”區域的簡稱?!按◢{四路”具體是指利州路(今陜西省漢中市);夔州路首府(今重慶市奉節縣);梓州路又稱潼川府路首府(今四川省綿陽三臺縣后遷瀘州市納溪區);益州路又稱成都府路首府(今四川省成都市),
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秦時置為巴郡、蜀郡,漢設益州部。唐設劍南道,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兩節度使并且分別在今天的成都和綿陽市三臺縣設立治所,簡稱“兩川”,唐玄宗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山南西道轄今陜南、川北地區、治所在漢中)。
2、四川是因為四條江而得名嗎?
四川,是四條河嗎?NO!記得中小學地理課堂,老師們一般是這樣講的:四川,因這一地區有四條主要的河流——川,即河流,所以得名四川,成語“川流不息”中的川,就是河流的意思。日本地圖上,至今多將河流稱為“川”,四川省版圖及四川盆地主要河流不過,四川來自四條河流的說法,老師們并沒有給出確切根據。它是如何流傳開的呢?近些年走紅的晚清民國通識課本《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中對四川的解釋就是采用了這一說法:“稱四川省者,以境內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四大川,因以為名也,
”這說明,至少在清代就有這一說法。然而,這種解釋是不靠譜的,除此之外,還有人認為四川得名于境內有青川、北川、汶川、沐川——這種說法更為荒誕,青川北川汶川地名是很晚才有的,且無法覆蓋整個四川,這種說法也是一種誤傳。四川名稱——始于宋,成于元著名文學家流沙河先生曾專門否定四川得名的四條河流說:“省名四川,非謂此省有四條川,
長江三峽,古稱川峽。元代分為川峽東路、川峽西路、川峽南路、川峽北路,共四個行政區,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而建行省,”先生這一解釋有助于正本清源,但其中的細節說得并不對。我們先回顧一下四川地區的歷史沿革,先秦時期,四川有巴、蜀兩大勢力,蜀在西、巴在東,秦滅巴蜀后,分別在其故地設置巴郡、蜀郡;漢代將三峽以西的巴蜀地區稱為益州;四川北境有要塞劍閣——故又稱劍南,唐貞觀時期設為劍南道,山南道西南部也有今四川地區的一部分;唐代中晚期,劍南道又分為劍南川西節度使、劍南東川節度使——二者大體為原來的蜀郡、巴郡故地。
公元997年,北宋境內設置十五路,其中四川地區西川路、峽路——四川地區因此也稱為川峽地區,峽,說的是三峽,川,指的是不是河流,而是四川盆地西部的平川沃野,流沙河先生說三峽古稱川峽,不準確。繼續,公元1001年,在西川路、峽路基礎上,宋朝又將其分為四路:夔州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名稱因治所而得名,如夔州行政中心在夔州,今重慶奉節;益州路行政中心在治益州,今四川成都;梓州路行政中心在梓州,今四川三臺,南宋初期遷到今四川瀘州;利州路行政中心在利州,今四川廣元,北宋晚期遷到今陜西漢中,
這四路行政區,總稱為“川峽四路”,四川得名于此,而不是到了元朝才有。宋朝的詩文里邊,已經普遍使用“四川”一詞,如——南宋湘陰人鄧深《柔遠樓》詩柔遠樓高豁寸眸,白鹽赤甲鎖關頭,四川形勝當前險,三峽波濤據上游,鳥道極天云日近,靴城匝地市煙浮,時平久矣無戎馬,回首當年老杜憂。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送丘宗卿帥蜀三首其一》詩人似隆中漢臥龍,韻如江左晉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