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還在琴面上加了木質指板,指板內嵌了16級,可以讓琴弦發出更真實的音調,更快速的演奏泛音,豐富了獨弦琴的演奏技巧,也稱為弦樂器鋼琴,獨弦琴Origin:獨弦琴早在公元八世紀,就流行于緬甸、越南和東南亞各國,獨弦琴:琴弦的左端通過共鳴管系在搖桿上,琴弦距離琴面約6厘米,右端穿過弦線孔,纏繞在琴底的弦軸上,簡稱獨弦琴。
獨弦琴Origin:獨弦琴早在公元八世紀,就流行于緬甸、越南和東南亞各國。它起源于泗國(今緬甸),流行于東南亞各國。早在公元八世紀的唐朝,中國就有了關于竹子/12345的故事。獨弦琴流行在南方盛產竹子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東興市,出現了這種用粗竹制成的管狀樂器。拿起竹皮后,可以敲擊彈撥,使弦樂器繼續發展。獨弦琴:琴弦的左端通過共鳴管系在搖桿上,琴弦距離琴面約6厘米,右端穿過弦線孔,纏繞在琴底的弦軸上。玩竹簽。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對竹獨弦琴進行了改造,增加了底板、頭尾框板,使之成為共鳴箱,像古琴一樣在琴面上標注泛音位置。有的還在琴面上加了木質指板,指板內嵌了16級,可以讓琴弦發出更真實的音調,更快速的演奏泛音,豐富了獨弦琴的演奏技巧。
2、 獨弦琴的構造與制作單弦,瑤族的一種弓弦樂器。簡稱獨弦琴,也稱為弦樂器鋼琴。流行于貴州省荔波縣,瑤族聚居區,琴的形狀和結構與二胡相似,演奏者自己制作自用,所以材質和規格不同。琴桿多為泡桐材質,45 cm ~ 50 cm,上端琴頭呈方柱狀,頂部平坦,無飾。琴桿上部距頂部14厘米,水平設置一根弦軸,材質為黃楊木或硬木,呈圓錐形,長15厘米,琴桿是一個圓柱體,重量在和弦附近,下端放入琴桶內,外露。琴筒呈圓柱形,由一根長11厘米、直徑5厘米的竹筒制成,管的前端口部覆蓋有竹殼,管的后端是開口的。面板上有竹橋或骨橋、馬尾辮繩或絲線,繩的下端系著一根系繩,系繩是一根小竹竿,一端有結,穿過橋底,琴弓由細竹或竹片制成,用棕絲或馬尾扎成。弓的彎曲度很大,弓長4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