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錯過的景點
大落水
大落水村位于瀘沽湖麗江境內,陸地尖部延伸至湖心,視野最為開闊,是瀘沽湖最大和最早開發的摩梭村落,也是瀘沽湖旅游和交通中心。絕大部分摩梭木愣房都改造成客棧、酒吧或店鋪。湖畔有拍照最經典的白桌子,玻璃球,街邊的文藝小店也會是很好的拍照場景哦,很多人選擇住在大洛水,比較方便。
里格
里格是瀘沽湖名氣最大的半島,從觀景臺拍出的里格半島簡直就是瀘沽湖的名片,最能代表瀘沽湖的地方,背面是格姆女神山,左右青山環抱,三面環水,你看到的瀘沽湖宣傳照片,十張可能有八張都是這里。從觀景臺的步道向下走10分鐘就能走到里格島上,岸邊停著很多色彩斑斕的豬槽船,以湛藍的瀘沽湖和天空為背景,加上五彩斑斕船只,也很出片。
格姆女神山
格姆女神山是瀘沽湖畔摩梭人的神山,海拔3754.7米,是瀘沽湖四周最高的山峰。上山需要先到尼賽村乘坐獅子山索道,著名的情人樹就在尼賽村,索道上去后是通往格姆女神洞的棧道,四周風光自然原始,過了棧道便到了格姆女神洞,在洞口俯瞰瀘沽湖一覽無遺,水色和山色神奇壯觀。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這里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朝山活動,此時摩梭人都要上女神山祭祀女神
門票:90元含索道和滑道,建議游覽2-3小時。
瀘源涯
飄滿了五彩經幡的懸崖,還有遍地趟著的亂石,這里充滿了摩梭人對于佛教的崇尚,置身其中會很有一番川西和西藏的神秘感。
尼塞情人樹
情人樹是尼塞的地標性景致,也是各種旅拍婚紗照必去的一個拍照點,這里未大規模開發,還算寧靜。長在湖畔的兩棵樹從遠處看過去如同生長在湖中,兩棵樹看似相互依偎,實則中間還有一段不近不遠的距離,唯美又孤獨,很像情侶那種狀態,后來人們又在它們旁邊種了一些樹,也就顯得不那么孤獨了。
大嘴村
也叫達祖村,位于四川涼山境內,臨湖而建,定位“納西古寨”,但生活習慣等又與納西族支系摩梭人接近。有一條小路與稻城亞丁相連。
趙家灣
趙家灣(俗稱女神灣)建議游覽時長30-60分鐘。女神灣是瀘沽湖中一個安靜的港灣,因正對格姆女神山而得名,因這里僅有一戶趙姓人家,所以也叫趙家灣。很多攝影愛好者都說,這里是瀘沽湖觀夕陽賞晚霞的最佳角度,能欣賞到真正的“山河日落”之大美。
不過也是最難去的一個港灣,需要步行走一段很崎嶇的小路。也正因為它的交通不便,所以游客相對較少,環境保護的更佳。更棒的是這里有家自助小吃店,每人只要三十元就可以不限量的吃土雞、松茸、鮮魚等美食,非常劃算。
7. 瀘沽湖之旅
瀘沽湖花海離瀘沽湖三十公里左右木底箐。四季各種各樣不同的花,按不同季節向旅游客人,風景不錯。瀘沽湖景區在世界上和國內相當出名,湖中長出一種水草,取名叫“水性楊花”,淡水資源豐富,周邊旅游景點較多,瀘沽湖應該是AAAA景區以上,他位于云南省寧蒗縣和四川省鹽源縣共同經營景區。瀘沽湖是少數民族地區,是傳說中母系社會延續的“東方女兒國”,每個家庭是以母親當家,幾千年婚姻是流行“走婚”,至今還有這種習俗。
8. 瀘沽湖文章
瀘沽湖,位于云南省寧蒗縣永寧鄉與四川省鹽源縣左所鄉之間,距寧蒗縣城76公里。當地摩梭人稱為謝納米,意為母海,因湖的形狀如曲頸葫蘆,故名瀘沽湖。
2、瀘沽湖湖岸曲折,森林密布,六個小島給人以無限悠遠的遐想。這是我國西南高原上的一顆誘人的明珠,摩梭人稱它為謝納米。
3、瀘沽湖像一個古樸、寧靜的睡美人,躺在青山環繞的懷抱之中,又像造物主藏在這里的一塊碩大的藍寶石,一面光彩照人的天鏡。
9. 旅游美學論文瀘沽湖
瀘沽湖國際小青年旅舍,在背山面湖的里格村,在靠湖的一面,有帶陽臺的湖景房,還有餐吧,舒適,干凈,清靜,
10. 瀘沽湖三日旅游
對于連續多日40度以上高溫的南充來說,能去涼快的地方避暑,那想想都是很愜意的事情。關于瀘沽湖,我去過,很涼快,非常適合避暑。無論四川境內還是云南境內,都絕對是避暑勝地。
至于路線嘛,圖舒適的話就是南充到西昌臥鋪火車,如果要想方便,可以自駕,但是有點累,建議中途在成都休息一天再走。
到了西昌,再駕車去瀘沽湖,瀘沽湖湖畔住宿較貴,自駕的可以選擇住在周圍民宿,價格會便宜一些。
11. 有關瀘沽湖的文章
每當粽子的清香開始在小村莊里彌漫時,兒時的我就知道端午節快要到了。如今,有關端午點點滴滴的記憶,時常涌現在我的腦海,聞著粽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時光,感覺那么近,仿佛那些事就發生在昨天。那時,鄉下特別重視端午節,當時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兒時腦海中雖然有一點點關于紀念屈原的傳說,而所謂的伍子胥的忌辰、孝女曹娥等傳說,我卻一無所知。小時候過端午,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農歷五月初一早上,趁著太陽還沒有出來之前,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們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端午食粽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一進五月,家里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簍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干的蘆葦葉放在水里浸透做棕葉,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一直是這樣做。端午前一天,媽媽和姐姐就一起動手把粽子包好,放在大水盆里備著。我偶爾也會搗亂,試著學她們的樣子,左手拿著粽葉彎過來,做成圓錐形,然后右手向漏斗里放米,把米壓緊抹平后把棕葉反饋過來蓋好,握住后再用絲線捆緊系好,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記住纏繞的絲線千萬不能松散,否則煮粽子的時候就容易散開了。你可別小看了這手頭功夫,因為我多次失誤過,也曾被媽媽數落了多次。包粽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花生、紅豆、大棗、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媽媽喜歡在米里摻紅棗以圖吉利,據說,小孩子吃棗粽多,將來讀書就會早中狀元,我還真的年年吃了不少。后來狀元倒沒有中上,學是有的上了,在我身上還算靈驗吧!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香而不膩,現在回想起來還特別嘴饞呢!端午節的早晨,大人除了打掃房前屋后的衛生還要準備早餐,而我們小孩子算是最忙的了。我們凌晨兩三點就起來,一群伙伴先去遠處的樹林找拔艾蒿,然后抱著艾蒿要到麥田里洗臉,沾沾麥葉上的露珠圖吉利。順路還要折一枝帶著桃子的桃枝,放在大門口,老人說那樣可以逃避災禍。而且還要在太陽出來之前趕回家,把艾蒿掛在門楣、插于窗口,并用艾葉泡在水盆內里洗臉,據說有驅魔祛鬼之神效。我們高興地做著,感覺不到一點點累,算是應對盛大的節日吧。家里人在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粽鍋里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小時候家里雞少,為了過節讓全家人都能吃上雞蛋,媽媽要攢上很久的時間,那時很少會用錢買雞蛋的。我和姐姐一樣都會把自己分的雞蛋放在衣袋里不舍得吃,還真不忍心把帶著粽香的雞蛋吃了,只好等和小朋友頂過之后再慢慢消滅掉。有關端午節的記憶,充滿了我的童年,雖然清貧卻讓我回味。童年的端午節是快樂的,那種幸福開心的感覺好像離我很遠很遠,也許是好多年沒有那么開心隨意地在家過節的緣故吧!而現在遠離家鄉的我,每逢端午會依然早起,雖然尋不到艾蒿的蹤影,卻只能觸摸一下桃枝,行走在街道上,用心感覺一下端午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