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水畫圖片大全最美山水風景
1、《清明上河圖》北宋: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 ,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2、《富春山居圖》元代: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在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七十九歲歸富春時為無用禪師作,三年而成。描繪的是富春江兩岸秋初的景色。開卷描繪坡岸水色、遠山隱約,接著是連綿起伏、群峰爭奇的山巒,再下是茫茫江水、水天一色,最后則高峰突起、遠岫渺茫。山間叢林茂密,點綴村舍、茅亭,水上則有漁人垂釣,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層次分明。
全卷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染了一層極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波影,只有點苔、點葉時用了濃墨。
3、《溪山行旅圖》宋代:范寬
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巖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細如弦絲的瀑布一瀉千尺,溪聲在山谷間回蕩,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畫幅右角樹陰有“范寬”二字款。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
4、《溪山圖》元代:黃公望
《溪山圖》真跡卻是一件保存相當完整的佳構,1347年作。畫面山巒起伏,山與水多用干枯的淡墨輕松畫出,長長的披麻皴使山體顯得疏朗靈秀;樹木則是運用濃濃淡淡的墨筆,勾勾點點,畫得生動活脫,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
5、《踏歌圖》宋代:馬遠
《踏歌圖》絹本淡設色縱191.8厘米橫11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馬遠與同時的夏圭,號稱“馬夏”。此畫主體內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農民作歡笑踏歌狀,用筆自然舒展,與畫面氣氛搭配一致。遠處,高峰對立,宮殿隱現。從對自然物的處理方法看,是典型的馬派“一角山”的特點。
6、晉代 顧愷之《廬山圖》
廬山圖是東晉顧愷之畫作。以藝術形式形象展現了廬山的自然美。該作品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第一幅山水畫 ,對后世山水畫的創作影響極大。
7、隋代 展子虔《游春圖》
《游春圖》是隋朝畫家展子虔創作的繪畫作品,絹本、青綠設色,畫上有宋徽宗題寫的"展子虔游春圖"六個字,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繪畫館。
8、五代 董源《瀟湘圖》
《瀟湘圖》是五代南唐董源創作的設色絹本山水畫,該作品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瀟湘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 ,也是中國山水畫史上代表性作品之一。
9、五代 荊浩《匡廬圖》
五代荊浩匡廬圖是中國古畫,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作者荊浩。“匡廬”即廬山,又名匡山,傳說殷周時期匡裕結廬隱居于此。
10、唐代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江帆樓閣圖》軸,畫游人在江邊活動,以細筆勾勒山石輪廓,賦重青綠色,富于裝飾性。此畫雖今被認定為宋人手筆,但可以反映他的畫風。
11、《關山行旅圖》 。本幅署款“靜庵”,無年款,從趨于成熟的集大成面貌判斷,當作于戴進晚年的天順年間。
2. 山水畫圖片大全最美山水風景素描
山水畫的標準尺寸為:137 * 69厘米。山水畫一般是作為國畫體現,呈現在宣紙上, 國家標準的宣紙四尺整張尺寸是137 * 69厘米,四尺對開指的是豎著裁開,即137*34.5。
由于各廠家裁制時未必統一,書畫作品四尺對開指的是137 * 34 厘米。 橫著裁開的叫作斗方,書畫作品的斗方指的是68 * 68 厘米。 以上是生宣尺寸。另外,熟宣比生宣要略小一點。
山水國畫分類:
1、寫意山水
寫意兩個字,寫是用筆,意是造境,不是狂涂亂抹的。也不是所謂文人遣興,在書房用筆頭寫寫的意思。作畫自然是書卷氣為重,但是根基還是最要緊的。若不從臨摹和寫生入手,那么用筆結構都不了解,豈不六大錯誤。所以非下一番死工夫不可。
臨摹古人,要學他用筆用墨,懂得他苦心構思。寫生要認識事物的情懷。畫時先用粗筆淡墨,勾出心里面要吐出來的境界。山石、樹木、屋宇、橋梁、布置約定了,然后用焦墨渴筆,先分樹木和山石,最后安置屋宇人物,勾勒皴勾勒皴擦既完畢,再拿水墨一次一次的渲染,必定要能顯出陰陽、向背、高低、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