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四川 > 成都市 > 全年應納稅所得額,請問年應納稅所得額是怎么計算的

全年應納稅所得額,請問年應納稅所得額是怎么計算的

來源:整理 時間:2022-09-22 21:54:10 編輯:成都本地生活 手機版

本文目錄一覽

1,請問年應納稅所得額是怎么計算的

一般情況下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如下:應納稅所得額=①收入總額—②不征稅收入—③免稅收入—④準予扣除項目金額—⑤允許彌補以前年度虧損
公益性捐款限額=5000*12%=600 不超標不用調整。國債利息收入免稅。外商投資企業2009年應納稅所得額為=5000-20=4980

請問年應納稅所得額是怎么計算的

2,應納稅所得額6000是什么意思

全年應納稅所得額是6000元第年終一次性工資計入全年應納稅所得額。這樣,你的全年應納稅所得額是6000元,稅率為3%,那么,應納個人所得稅額為6000×3%=180元。“納稅是指稅收中的納稅人的執行過程,就是根據國家各種稅法的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一般適用于應稅憑證較少或者貼花次數較少的納稅人。納稅人書立、領受或使用印花稅法列舉的應稅憑證的同時,納稅義務即已產生,應當根據應納稅憑證的性質和適用的稅目稅率;納稅自行計算應納稅傾,自行購買印花稅票,自行一次貼足印花稅票并加以注銷或劃銷,納稅義務才算全部履行完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三自”納稅辦法。

應納稅所得額6000是什么意思

3,申報怎么填其中年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額已

年所得額,就是你全年的收入應納稅所得額,就是允許你扣除多少費用應納稅額,計算一下,公式:(應納稅所得額-扣除標準)* 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已繳扣稅額,就是你在這2012年度,已經繳納的個稅
應納稅所得額,即納稅人取得的收入總額扣除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項目額后的余額。 應納稅額是應納稅所得額乘以適用稅率得到的結果,用公式表示如下: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申報怎么填其中年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額已

4,全年利潤總額也叫年應納稅所得額年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一年開票的總

您好,會計學堂李老師為您解答應納稅所得額是利潤總額經過納稅調整得來的。一年開票金額那叫收入總額。歡迎點我的昵稱-向會計學堂全體老師提問再看看別人怎么說的。
不一定。如果年度沒有納稅調整項,就相等。如果年度所得稅匯算清繳時有納稅調整項,就不等。最常見的納稅調整項:1)業務招待費。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按照發生額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2)累計折舊。固定資產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折舊,準予扣除。 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固定資產計算折舊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房屋、建筑物,為20年;  (二)飛機、火車、輪船、機器、機械和其他生產設備,為10年;  (三)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器具、工具、家具等,為5年;  (四)飛機、火車、輪船以外的運輸工具,為4年;  (五)電子設備,為3年。3)
您好,會計學堂李老師為您解答應納稅所得額是利潤總額經過納稅調整得來的。一年開票金額那叫收入總額。歡迎點我的昵稱-向會計學堂全體老師提問

5,請問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稅額為多少怎么計算

本題屬于個人承包經營所得,交納個人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適用) 級數全年應納稅所得額 稅率(%) 速算扣除 1 不超過15000元的 5 0 2 超過15000元至30000元的部分 10 750 3 超過3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20 3750 4 超過6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30 9750 5 超過100000元的部分 35 14750應納稅所得額=65000*30%-9750=9750(元)
當然不是一樣了。應納稅所得額,是納稅的基數,即應該繳納稅金的收入或者利潤總額。應納稅額,是按納稅基數*稅率得出的應該繳納的稅金的金額。

6,年所得額 應納稅所得額 怎么算

1、0元。2、依據:(1)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二千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一款(2工資、薪金所得, 是指個人因任職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帖以及與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個人所得稅法細則》第八條第一款3、解釋:稅法和細則,強調的都是“所得”兩個字,沒有所得何來納稅!個人所得稅法不管應發多少工資,只管實際當月收入,得到多少,就按多少交稅。如果扣你的800元,下月又補發給你,那么在補發的當月合并其他工資收入交稅。因為取得工資過程的多樣性,稅法不適合一一列舉,所以說,個人所得稅法及實施細則,并沒有關于請假扣工資應如何交稅的詳細依據。4、關于上述解釋,你可以參考《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工資薪金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政策銜接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5】196號),它所著重的就是“實際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5、類似的情況很多,都適用這一原則,比如股息、利息所得,企業5月份計提了,但沒支付,6月份支付,那么就在6月份扣稅。
應納稅所得額有兩種計算方法,一是直接法,二是間接法。1、直接計算法: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金額-彌補虧損2、間接計算法: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總額±納稅調整項目金額利潤總額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凈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營業利潤=主營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期間費用-營業稅金其他業務利潤=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成本-營業稅金

7,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按照稅法規定,是指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從事生產、經營的機構、場所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稅金以及損失后的余額。企業所得稅是按應納稅所得額(納稅調整后的利潤)計算繳納的:1. 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業務成本-主營業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支出-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2. 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收入總額中的不征稅收入:(1)財政撥款;(2)依法收取并納入財政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3)國務院規定的其他不征稅收入。  收入總額中的免稅收入:(1)國債利息收入;(2)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3)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4)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收入。  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支出不得扣除:(1)向投資者支付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款項;(2)企業所得稅稅款,(3)稅收滯納金;(4)罰金、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5)公益性捐贈支出以外的捐贈支出;(6)贊助支出;(7)未經核定的準備金支出;(8)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支出。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使用稅率(25%)
企業所得稅是企業的所得應交納的稅金,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應交稅金的計算依據,若按照所得額25%納稅,就是應納稅所得額*25%=企業應納所得稅

8,核定征收怎么算全年應納稅所得額

定率征收的,用不含稅金額乘以應稅所得率,再乘以所得稅稅率25%。如果符合小型微利企業條件,按優惠稅率20%計算,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10萬元(含10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其所得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即實際稅率10%。
計算方法直接法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2]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前年度虧損[1]間接法在會計利潤總額的基礎上加或減按照稅法規定調整的項目金額后,即為應納稅所得額。[2]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總額±納稅調整項目金額[2]稅收調整項目金額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企業的財務會計處理和稅收規定不一致的應予以調整的金額;二是企業按稅法規定準予扣除的稅收金額。[3]應納稅所得額的確認: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是指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去準予扣除項目金額后的余額。納稅人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應納稅所得額的正確計算,同成本、費用核算關系密切,直接影響到國家財政收入和企業的稅收負擔。納稅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計算出的應納稅所得額與企業依據財務會計制度計算的會計所得額(會計利潤)往往不一致。當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有關稅收法規不一致時,應當依照國家稅收法規的規定計算繳納所得稅 。一、收入總額的確定納稅人的收入總額包括生產經營收入、財產轉讓收入、利息收收入、租賃收入、特許權使用費收入、股息收入和其他收入。(一)生產經營收入:是指納稅人從事主營業務活動所取得的收入。包括商品(產品)銷售收入、勞務服務收入、營運收入、工程價款結算收入、工業性作業收入以及其他業務收入。(二)財產轉讓收入:是指納稅人有償轉讓各類財產取得的收入,包括轉讓固定資產、有價證券、股權以及其他財產而取得的收入。(三)利息收入:是指納稅人購買各種債券等有價證券的利息、外單位欠款付給的利息以及其他利息收入。(四)租賃收入:是指納稅人出租固定資產、包裝物以及其他財產而取得的租金收入。(五)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是指納稅人提供或者轉讓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而取得的收入。(六)股息收入:是指納稅人對外投資入股分得的股利、紅利收入。(七)其他收入:是指上述各項收入之外的一切收入,包括固定資產盤盈收入、罰款收入、因債權人緣故確實無法支付的應付款項、物資及現金的溢余收入、教育費附加返還款、包裝物押金收入以及其他收入。二、準予扣除項目的內容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準予從收入中扣除的項目,是指與納稅人取得收入有關的成本、費用、稅金和損失。(一)成本,即生產、經營成本,是指納稅人為生產、經營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發生的各項直接費用和各項間接費用。(二)費用,即納稅人為生產、經營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發生的銷售(經營)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三)稅金,即納稅人按規定繳納的消費稅、營業稅、城鄉維護建設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等。(四)損失,即納稅人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項營業外支出,已發生的經營虧損和投資損失以及其他損失。三、不予扣除的項目: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項目不得從收入總額中扣除:(一)資本性支出;是指納稅人購置、建造固定資產,對外投資的支出。(二)無形資產受讓、開發支出:是指不得直接扣除的納稅人購置或自行開發無形資產發生的費用。無形資產開發支出未形成資產的部分準予扣除。(三)違法經營的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是指納稅人生產、經營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被有關部門處以的罰款以及被沒收財物的損失。(四)各項稅收的滯納金、罰金和罰款:是指納稅人違反稅收法規,被處以的滯納金、罰金,以及除前款所稱違法經營罰款之外的各項罰款。納稅人逾期歸還銀行貸款,銀行按規定加收的罰息,不屬于行政性罰款,允許在稅前扣除。(五)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有賠償的部分:是指納稅人參加財產保險后,因遭受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而由保險公司給予的賠償。(六)超過國家規定允許扣除的公益、救濟性的捐贈,以及非公益、救濟性的捐贈:納稅人用于公益、救濟性捐贈,在年度應納稅所得額3%(金融保險企業1.5%)以內的部分準予扣除,納稅人的非公益、救濟性捐贈不得扣除。(七)各種贊助支出:是指各種非廣告性質的贊助支出。(八)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各項支出:是指與納稅人取得收入無關的各項支出,如擔保支出、回扣支出、風險投資準備金支出等。四、工資、薪金支出扣除標準工資、薪金支出是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支付給在本企業任職或與其有雇傭關系的員工的所有現金或非現金形式的勞動報酬,包括基本工資、資金、津貼、年終加薪、加班工資,以及與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支出。地區補貼、物價補貼和誤餐補貼均應作為工資薪金支出。納稅人實際發放工資、薪金在計稅工資標準以內的,可據實扣除;超過標準的部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得扣除。五、職工工會經費、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的支出納稅人的職工工會經費、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分別按計稅工資總額的2%、14%、1.5%計算扣除。企業實際發放的工資總額高于其計稅工資標準的,應按計稅工資標準分別計算扣除;企業實際發放的工資總額低于其計稅工資標準的,應按實際發放的工資總額分別計算扣除。六、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的范圍下列固定資產應當提取折舊:(一)房屋、建筑物;(二)在用的機器設備、運輸車輛、器具、工具;(三)季節性停用和大修理停用的機器設備;(四)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出的固定資產;(五)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六)財政部規定的其他應當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下列固定資產不得計提折舊:(一)土地;(二)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不需用以及封存的固定資產;(三)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出的固定資產;(四)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五)已在成本中一次性列支而形成的固定資產;(六)已提足折舊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七)破產、關停企業的固定資產;(八)提前報廢的固定資產;(九)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十)財政部規定的其他不得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七、提取固定資產折舊的依據和方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的依據為固定資產原值。(一)納稅人的固定資產,應當從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計提折舊;停止使用的固定資產,應當從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計提折舊。(二)納稅人可扣除的固定資產折舊的計算,原則上采用直線折舊法。在計算折舊前,應當估計殘值,從固定資產原價中減除;殘值比例在原價的5%以內,由企業自行確定;由于情況特殊,需調整殘值比例的,應報主管稅務機關備案。(三)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年限,按財政部制定的分行業財務制度的規定執行。八、業務招待費的扣除標準納稅人發生的與其經營業務直接相關的業務招待費,在下列規定比例范圍內,可據實扣除。全年銷售(營業)收入凈額在1500萬元及其以下的,不超過銷售收入凈額的千分之五;全年銷售(營業)收入凈額超過1500萬元的,不超過該部分的千分之三。納稅人申報扣除的業務招待費,主管稅務機關要求提供證明資料的,應提供證明真實性的足夠的有效憑證或資料。不能提供的,不得在稅前扣除。九、廣告費的扣除標準(一)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發生的廣告費支出不超過銷售(營業)收入2%的,可據實扣除,超過部分可無限期向以后年度結轉。(二)自2001年1月1日起,制藥、食品(包括保健品、飲料)、日化、家電、通信、軟件開發、集成電路、房地產開發、體育文化和家具建材商城等行業,每一納稅年度發生的廣告費支出不超過銷售(營業)收入8%,可據實扣除,超過部分可無限期向以后年度結轉。(三)從事軟件開發、集成電路制造及其他業務的高新技術企業、互聯網站,從事高新技術創業投資的風險投資企業,自登記成立之日起5個納稅年度內,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廣告支出可據實扣除。(四)糧食類白酒廣告費不得在稅前扣除。納稅人因行業特點等特殊原因確實需要提高廣告費扣除比例的,須報國家稅務總局批準。十、業務宣傳費的扣除標準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發生的業務宣傳費(包括未通過媒體的廣告性支出),在不超過銷售(營業)收入千分之五范圍內,可據實扣除。十一、職工養老基金、待業保險基金、基本醫療保險金、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以及特殊工種職工法定人身安全保險費的扣除標準(一)職工養老基金,是指納稅人按照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一定比例,為本企業職工上交的退休養老的資金,目 前按企業標準工資的20%計提上交部分可以稅前扣除;(二)待業保險基金,是指納稅人為了解決辭退職工臨時救濟的需要,專門上交勞動部門的資金,目 前按企業標準工資的1%計提上交部分可以稅前扣除;(三)基本醫療保險金,是指納稅人為本企業職工參加醫療保險按規定上交有關部門的資金,目 前按企業標準工資的9%計提上交部分可以稅前扣除;(四)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是指企業未按規定安排殘疾人就業,按當地政府規定上交的殘疾人保障基金,允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五)納稅人為特殊工種職工支付的法定人身安全保險費,也允許按實扣除。主要是指從事高空、井下、海底等特殊工作,為職工支付的法定人身安全保險金,一般由勞動和保險部門規定上交數額。納稅人為其投資者或雇員個人向商業保險機構投保的人壽保險或財產保險,以及在基本保險以外為雇員投保的補充保險,不得扣除。十二、技術開發費用扣除的標準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可按實扣除,對年開發費用增長幅度在10%(含)以上的企業,其當年實際發生的費用按規定可以據實列支外,經省轄市國稅局審核批準,可再按實際發生額的50%抵扣當年應納稅所得額。十三、壞帳準備金和呆帳準備金的扣除標準(一)壞賬準備金:是指納稅人按年末應收帳款余額的一定比例提取準備金,用于核銷其應收帳款的壞帳損失。納稅人發生的壞帳損失,原則上應按實際發生額據實扣除。報經稅務機關批準,也可提取壞帳準備金。提取壞帳準備金的企業發生的壞帳損失,應沖減壞帳準備金;實際發生的壞帳損失,超過已提取的壞帳準備的部分,可在發生當期直接扣除;已核銷的壞帳收回時,應相應增加當期的應納稅所得。經批準可以提取壞帳準備金的納稅人,除另有規定者外,壞帳準備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過年末應收帳款余額的千分之五。計提壞帳準備的年末應收帳款是納稅人因銷售商品、產品或提供勞務等原因,應向購貨客戶或接受勞務的客戶收取的款項,包括代墊的運雜費。年末應收帳款包括應收票據的金額。納稅人發生非購銷活動的應收債權以及關聯方之間的任何往來帳款,不得提取壞帳準備金。關聯方之間往來帳款也不得確認為壞帳。(二)呆帳準備金,只限于金融保險企業。納稅人可按年末放款余額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核銷其應收帳款的呆帳損失。納稅人按規定提取的呆帳準備金,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準予扣除。提取呆帳準備金的具體標準,一般企業呆帳準備金按年末放款余額的1%實行差額提取;農村信用社呆帳準備金按年末放款余額的1.5%提取。十四、各種價內外基金的扣除企業收取和交納的各種價內外基金(資金、附加、收費),屬于國務院或財政部批準收取,并按規定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內或預算外資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的,不征收企業所得稅,并允許企業在計算交納企業所得稅時稅前扣除。十五、國債利息收入的扣除國債是指國家為籌措政府資金,按照規定的方式和程序向個人、團體或外國所借的債務,包括:經財政部發行的用于平衡財政預算的國庫券、特種國債、保值公債等。不包括國家計委發行的國家重點建設債券和人民銀行批準發行的金融債券等。為鼓勵納稅人積極購買國債,支援國家建設,稅法規定,納稅人因購買國債所得的利息收入,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不征收所得稅。十六、減免或返還的流轉稅的稅務處理對企業減免或返還的流轉稅(含即征即退、先征后退),除國務院、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規定有指定用途的以外,都應并入企業利潤,照章征收企業所得稅。對直接減免和即征即退的,應并入企業當年利潤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先征稅后返還和先征后退的,應并入企業實際收到退稅或返還稅款年度的企業利潤征收企業所得稅。十七、企業自產自用產品價格的確定問題企業將自己生產的產品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門、非生產性機構、捐贈、贊助、集資、廣告、樣品、職工福利、獎勵等方面,應視同對外銷售處理。其產品的銷售價格,應參照同期同類產品的市場銷售價格;沒有參照價格的,應按成本加合理利潤的方法組成計稅價格。十八、應計未計扣除項目以后年度不得補提問題:企業在納稅年度內應計未計扣除項目,包括各類應計未計費用、應提未提折舊等,在年度所得稅匯算清繳時仍未補計、補提的,以后年度不得補計補提。十九、虧損彌補的規定納稅人發生年度虧損的,可以用下一納稅年度所得彌補;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不足彌補的,可以逐年延續彌補,但是延續彌補期最長不得超過五年。虧損額不是企業帳面反映的虧損額,而是經稅務機關按稅法規定核實、調整后的金額。[1]2計算原則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均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入,均不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文章TAG: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全年應納稅應納稅所得額

最近更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尖扎县| 四会市| 通榆县| 凤山市| 临城县| 和硕县| 望谟县| 兰溪市| 平果县| 株洲市| 台北县| 富阳市| 广汉市| 凉山| 通山县| 岫岩| 越西县| 宁城县| 织金县| 庆阳市| 扎赉特旗| 龙山县| 伊川县| 美姑县| 遂昌县| 青阳县| 静宁县| 信宜市| 威宁| 长岭县| 尚志市| 丹江口市| 嘉峪关市| 屏山县| 肇庆市| 攀枝花市| 黔东| 鄄城县| 科尔| 台山市| 惠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