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啥“奧卡”(河)短程彈道導彈也成了中程彈道導彈,也被銷毀了。美軍W80型核彈頭,既可以用在“戰略戰斧”上也可以用在B–52轟炸機的AGM–86空射型巡航導彈上,它也是氫彈頭,可以在0.5~15萬噸TNT當量間可調爆炸當量,博物館內的РСД–10和潘興Ⅱ中程彈道導彈,它們可以說是冷戰期間東西方武器庫當中的排名靠前的先進裝備,特別是РСД–10導彈在“東風–26”導彈未出現之前是“世界中程彈道導彈之王”。
1、與彈道導彈相比較,戰略轟炸機的優點體現在哪里?
彈道導彈按高空彈道飛行,不可隨意改變飛行路線,易被雷達發現,跟蹤,摧毀,擊落。不可低空飛行,不能躲避雷達跟蹤,戰略轟炸機可低空飛行,躲避雷達跟蹤,帶彈量大,航程遠,可隨意改變飛行路線,在有效距內發射導彈,精準摧毀敵方目標,還可臨空轟炸,控制戰地態勢,靈活性比較高,可充分揮駕駛人員的聰明才智,對地,對海都有極大的威脅性和戰略上的實戰效果。
2、為什么美俄雙方要限制中程彈道導彈而不是洲際導彈?中程彈道導彈的威力體現在哪里?
蘇聯РСД–10中程彈道導彈,它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名字,蘇聯將它命名為“少先隊員”,西方給它的代號是SS–20,綽號:佩刀(也翻譯成馬刀),在北約的眼里“佩刀”確實厲害,對西方構成了巨大的核恐怖!根據估算如果所有的450枚(1984年)“少先隊員”都發射出去可以消滅地球的一半人口(當時地球人口是60億人)!РСД–10導彈采用運輸/起豎/發射三用車機動發射,它的導彈就是圖片里這樣,很猙獰!沒有花里胡哨的特種核彈頭,就是3枚集束式熱核彈頭,每一枚當量為30萬噸,圖片里彈頭后面四個小凸起物是“誘餌”,彈頭與第二級火箭分離后同時釋放出假目標,信號特征與真彈頭一樣,干擾美軍的導彈預警系統...РСД–10導彈可能世界上使用最靈活的戰略核導彈,它的載荷是1.3噸(3枚彈頭)最大射程是5500公里、載2個彈頭時射程7300公里、攜帶1枚當量100萬噸的彈頭,再增加一級火箭射程到達10000公里,已經是洲際核導彈了!它這種增減彈頭的方式從蘇聯腹地發射就能覆蓋整個西歐和北美大陸,這樣的靈活性是美軍當時彈道導彈所不具備的,所以北約對它才如此懼怕,
不知為啥“奧卡”(河)短程彈道導彈也成了中程彈道導彈,也被銷毀了。“奧卡短程彈道導彈”1980年代初在蘇軍的地位相當于現在的“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其先進程度高于美軍當時的“潘興Ⅰ”型短程彈道導彈(射程600公里),并且是參加過實戰的,“阿富汗戰爭”期間蘇軍多次使用“奧卡導彈”打擊阿富汗游擊隊的據點和武器庫,取得了很高的戰果,
“奧卡河”戰術戰役導彈系統由多種型號的導彈組成,射程50~500公里,是當時蘇聯集團軍和方面軍所屬裝備,該導彈在1980年代是先進的裝備,配備有:侵徹型、集束型、高爆型...多種戰斗部和20萬噸當量的氫彈頭,精度為誤差(CEP)300米,它之所以也被銷毀是因為當時西方沒有與之相對應的武器。“潘興Ⅱ”型中程彈道導彈,最大射程1500公里,比之РСД–10相差甚遠!但是它被部署到了歐洲國家就能夠到莫斯科了,“潘興Ⅱ導彈”身材苗條,采用拖車機動,通過偽裝在西德的高速公路上行駛,根本顯示不出來“大殺器”的本來面目,“潘興Ⅱ導彈”為單彈頭導彈,可攜帶一枚當量5~15萬的氫彈頭,
“潘興Ⅱ導彈”也是有絕技的,這個絕技提現在它的彈頭上面,它的彈頭是“雙椎體”設計,就是在大彈頭圓錐體上又加了一個小的圓錐體(鎢合金材質,甚至是貧鈾合金),這樣的設計目的就是要讓它有非常好“侵徹能力”,說白了就是1980年代的鉆地彈!蘇聯在冷戰期間修建了大量的地下指揮中心、地下機庫、彈藥庫...這些高價值的戰略設施都修建地下30~100米的深處,一般的武器很難將他們摧毀,唯有使用鉆地型核武器才行,所以美國利用自己在導彈制導系統精度高的優勢發展了“潘興Ⅱ”導彈,根據靶場測試CEP精度達到30米,彈頭侵徹能力也達到了穿透10米土層+15米厚的花崗巖層水平,達到了設計要求,如果說РСД–10是北約的“眼中釘”,那么“潘興Ⅱ”就是蘇聯的“肉中刺”,《中導條約》美軍第一個銷毀的裝備就是“潘興Ⅱ”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