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家的老墳正好在和我同名同姓同學的村子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我們倆人同名,同姓,連屬象和脾氣也一樣,長象有差別,不是太大,個頭也一樣高,我有的特征他都有,就是他比我大幾個月,小時候大家都會叫他(或者她)小名,但是從入學開始有了大名后一般都只有父母才叫孩子小名,別人都會叫他們大名,這是我們當地的風俗習慣。
1、有沒有夫妻倆同名同姓的?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小時候大家都會叫他(或者她)小名,但是從入學開始有了大名后一般都只有父母才叫孩子小名,別人都會叫他們大名,這是我們當地的風俗習慣。我本家一個姑姑,1953年出生,正月初一生日,小名叫“正兒”,大名牟淑玲,;我姨奶奶(我爸的姨媽)有個兒子,1953年出生,正月初一生日,取名(小名)“正一”,由于方言發音的緣故,叫白了就連成“正兒”了,后來入學取了個大名叫楊守才。
對于別人,對于他們的小名以及他們的生日,雖然沒完全忘記,但也慢慢的不在意了,當時,無論孩子多大了,即便他們都結婚了,自己的父母一般都是叫他們小名,而別人一般都會叫他們大名,等他們有了孩子后,父母也不會再叫他們小名了,這也是我們當時.當地的風俗習慣。有一年正月初五,我爸爸去我姨奶奶家走親戚,嘮嗑時我姨奶奶說“你守才表弟這也二十幾歲了,如果有合適的酒幫他介紹個對象吧”,我爸說“守才弟長得一表人才,為人處世也很是正經,姨,我們本家有個妹妹,歲數跟守才弟應該差不多,人長得甚是漂亮,性格溫婉,姨,等我回去給介紹一下,姨您就等著聽我的信兒吧”,
話不多說專講重點,相親后雙方一見鐘情,父母也都同意,接下來就是先交往一段時間看看。七十年代,這種事我們當地一般從相親到結婚需要交往一年到三年時間,雙方互相打聽一下對方人品如何啊,打聽一下對方人家的名聲好不好啊,打聽一下對方是否有重大疾病啊之類的,所謂交往也不同于現在的年輕人,一般情況下女方會在正月初四到男方家去一次,再就是農歷六月份去一次,如果男方家里蓋房子有大事,女方要去幫忙做做飯.往工地送送水之類的。
男方,正月初三要去女方家走親戚,端午節前.中秋節前都要去女方那里拜見岳父母,并送點禮物,如果遇到女方家大事也要去,這自不必說,但是除此之外一般不可以經常去對方家,否則會被別人笑話的,因為那時候的人們都是很保守的,什么婚前同居的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就連拉手都不會有,否則會被對方認為是輕浮,正月初三,男方上午到女方家,女方家里會很鄭重的接待她,當晚男的會在女方家過夜以便初四和女方一起回自己家,而女方到了男方家一般需要住兩三天,以便幫未來的婆婆做做飯招待客人(我們當地每年從正月初二起要開始把自己家的親戚們挨家挨戶去一次,一般每家親戚需要一天時間,所以正月初幾家家戶戶都有親戚來),其實這都是為了雙方能夠互相了解。
除了去幫未來岳父家干活,一般男方去女方家都只需要一天時間,農歷六月,女方去男方家也需要住上幾天,但是這時候男方家可是沒有親戚來的,對于未來兒媳,一般也不用太過盛情招待。對于男方家,未來兒媳來了,就跟平時差不多而已,我姑姑第一次去我姨奶奶家是那一年的農歷六月,去的第二天,婆媳倆在炕上聊天,中午,守才表叔回來了,姨奶奶說“正兒,你去草垛拿點燒草回來吧,我們要做飯了”。
淑玲姑姑心里咯噔一下,暗想;“這個婆婆,怎么能叫我小名呢,再說了你們家草垛在哪我又不知道,我去哪里拿草”。這時守才表叔說“好的,媽”,淑玲姑姑暗想“莫非他也叫正兒?”,果不其然,接下來很快證實了,于是淑玲姑姑就跟我姨奶奶說了她小名也叫正兒,并且很快還都知道,淑玲姑姑和守才表叔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并且小名也相同還有更巧的是兩人都不吃蔥和姜。
2、歷史上重名重姓的名人有哪些?有哪些事跡?
歷史上重名重姓的名人并不少,古代的趙括、韓信、馬忠、劉武、王匡、李密、李綱、李績、于成龍等都是重名重姓,現代人與古代人重名重姓的也很多,今天重點介紹幾個。羅斌(1915—1994),江西省永新縣龍源口鎮白口村人,開國少將,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6軍團第17師50團連長,晉綏軍區第6軍分區19支隊政委,第5軍分區司令員,華北軍區第23師師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