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先生能夠帶頭在杭州建立一所大學,并豪言“五年超清北”,為什么不在老家河南建大學呢。(下圖是河南1.2億建造的宋慶齡像,隨后又被拆除)河南這個地方在歷史科學方面,其手段讓人震驚,河南在外的名聲不好眾所周知,但河南政府沒有責任嗎,當時河南省委書記劉建勛以鄭州無法負擔大學供給等為由,堅決不要。
1、如果把西安的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大學遷到鄭州,會不會更加受到當地的支持?
一定不會。作為陜西人,我絕不是站在地域攻擊的角度,而是對河南當地某些政府一種憤恨的態度,為什么呢?河南在外的名聲不好眾所周知,但河南政府沒有責任嗎?他們的責任就是:從未對教育、對科學真正重視過。遠的不說,就拿最近的來說,西湖大學的現任校長,原清華副校長施一公,河南人對吧。施一公先生能夠帶頭在杭州建立一所大學,并豪言“五年超清北”,為什么不在老家河南建大學呢?施一公先生有苦衷啊,他看透了河南的教育環境,坦言道:“河南發展教育,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河南有一大批在海外的科學家,各領域的專家、教授,如果有合適的政策和環境,他們中很多人會愿意回到河南,幫助家鄉做建設。但是現在很難,即使有配套政策,軟環境和文化氛圍還是比較差,”這些話表明了,本地連現有的教育、教學環境都沒有辦法建設好,又怎還能要求外地的大學遷入呢?遷入之后,一樣被這幫人搞廢、搞臭。我們再拿遠點的來說,
上世紀70年代,出于備戰考慮,中央對北京的重要部門實施戰略疏散,包括許多大學。其中,中央擬定將中國科技大學疏散到鄭州,——但,被拒絕了。當時河南省委書記劉建勛以鄭州無法負擔大學供給等為由,堅決不要,而與此同時,經濟還不如河南的安徽合肥——搶著要!于是,中國科技大學順理成章落戶合肥。后來,戰備威脅消除,外遷機構陸續回京,而中國科技大學則永久落戶合肥,
再于是,合肥成了“國家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欽定的。我們再拿數據來說明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如果說有些人喜歡比較GDP是拿總量來比較的,但拿教育的投入一定是比較人均的。原表名應該是《各省基礎教學階段生均投入排名》,這個數據也許不準確,但差異卻是顯而易見的。河南基礎教育投入——不僅是倒1,而且離倒2還差距還挺遠,
另外,我們必須提一點,河南對科學的認知、對民生的態度很令人懷疑。就拿造像來說,花2億為建造老子銅像,花1.2億建造宋慶齡像,花2.8億建造中原大佛像,建造黃帝、炎帝巨像,——似乎在這里仍然有著“越大越好、越貴越好”的思維。(下圖是河南1.2億建造的宋慶齡像,隨后又被拆除)河南這個地方在歷史科學方面,其手段讓人震驚,
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尚沒有結論,他就拿“二里頭”定論一樣地說這就是“夏都”;從某本書上看到“有熊”兩個字,立即說是“黃帝故里”,然后制造“傳說”。對待歷史,不是通過科學的考證,而是通過某些政府層面的鼓動,群眾不明就里地跟進宣傳,從整個教育環境、科學環境來說,河南整體上還是相當差的,從政府層面,到普通民眾層面,再到千千萬萬的學子層面。
我希望同胞們多多研究一下德國是怎么在拿破侖的鐵蹄下崛起的,并將自己的反思感想付諸實踐,別說自己窮,連飯都吃不起——(下圖是普魯士教育改革的領袖人物威廉·馮·洪堡和亞歷山大·馮·洪堡兩兄弟)1807年的時候,普魯士連國家都快要亡了,從國王到人民,自上而下地開始了影響世界的教育改革。如果真正重視教育的話,用不著別人給你大學,把你自己的河南大學、鄭州大學重點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