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雖然是理科,但是知識瑣碎,記憶的內容比較多,既要求學生有理科的思維,又要求學生有文科的記憶,讓很多學生望而生畏,自動放棄化學。我正好今年教高二,目前的準高三,也是新高考模式下,第一屆選測的學生,選化學的學生確實不多,與化學相關的職業有一定的危險性。
1、3 3選物化生的學生比例13%、選物化史的3%,賦分后有何區別和優劣?
“考生基數越少,賦高分越難!”所以我不建議選擇物化史組合,除非歷史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或者對歷史情有獨鐘!舉個例子,假如有10000人選擇了歷史,那么前3%就是300名,賦分為91-100。那么選擇物理化學歷史組合的學生就可能吃虧,他必須非常優秀才能賦高分,而選擇物理化學生物組合的可能會賺便宜,他即便不是很優秀,有可能賦高分,甚至比前者賦分更高,上的學校更好,而且還可能選擇同一專業!而根據山東省第一批參加新高考的學生的選課數據看,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選擇生物的人數是308442人,占比57.83%,排名第2位;選擇歷史的人數為264861,占比49.61%,比生物少大約5000人左右,
而選擇歷史物理化學組合的學生,只有10894人,占比2.04%,選擇物理化學生物的學生為69919,多接近60000人,占比13.11%,要相信大家的智慧,這些選課數據都是無數人經過理性思考進行選擇的結果,有很強的參考性。另外,從以后專業發展看,選擇理化生的純理科組合,比選擇理化史組合更有優勢;從高考的角度看,選擇歷史確實比生物更難考出高分,因為受很多客觀因素,比如改卷的影響,學生也很難發揮穩定,
2、山東省的學生有多苦?
山東孩子有多苦?看了幾個回答,是說山東的孩子怎么刻苦讀書,考大學、考研的事情。山東省是孔聖人的故里,受“萬般屆下品,唯有讀書高”及“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影響,學生和家長都重視學習文化知識,其實河北省也有不少地方很重視教育。河北衡水中學在全國就很出名,我中學是在天津上的,市里的一些家長和孩子就不太重視學習。
那時候楊村中學和廊坊中學比較突出,那些農村的孩子為什么能刻苦讀書呢?聽老師講過,一年級一開學,講臺上就擺著一個雜面窩頭和一個白面饅頭。老師問:饅頭好吃還是窩頭好吃?同學們回答:白面饅頭,老師說:同學們,你們要想天天吃上白饅頭,就得好好學習,上大學,找工作。我在天津機電學院中專部學習時,有一個同學是山東德州二中的學生,
3、現在高考考生選測科目選化學的學生比例很低,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對人才選拔的影響?
您好,我是一名有二十多年一線教育教學經驗的中學化學老師,我認為自己回答這道問題很貼切,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更多的朋友以啟示和幫助。由于工作年頭比較長,加上自己親身經歷了高考,我親眼見證的高考改革有四次:第一次,無論文理都考語數外,理科物化生加政治,文科加政史地,第二次,“3 3”,即理科考語數外加理化生,文科考語數外加政史地。
第三次,理科語數外加理綜,文科語數外加文綜,第四次,目前即將面臨的新高考,“3 3”,即語數外三科必考,學生在其他六科中不分文理選擇三科,這樣有20種組合。由于實際執行起來難度較大,很多省份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變革,改為“3 1 2”,即語數外三科必考,物理和歷史必選一科,剩下在化學、生物、政治、地理四科中選考兩科,這有12種組合,
我正好今年教高二,目前的準高三,也是新高考模式下,第一屆選測的學生,選化學的學生確實不多。我認為這種選擇符合家長和學生應對高考的實用心理,但是長久下去,對國家科學技術和人民生活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學生為何放棄選擇化學,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1.化學學科學習難度大,化學雖然是理科,但是知識瑣碎,記憶的內容比較多,既要求學生有理科的思維,又要求學生有文科的記憶,讓很多學生望而生畏,自動放棄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