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春節臨近的時候,我們都沒有了以前的那種期待。中央一臺,也是唯一的一個臺,而當時的人們卻看的津津樂道,無限滿足,在那個年代我們黃土高原的人家平時很少吃的肉是最大的誘惑,還有大米飯,白面饅頭等,過年的這些天人們是最清閑的,那時候的冬天,雪感覺比現在下的大,外邊也感覺比現在寒冷許多,但無論外面多么寒冷,家里總是暖暖的,村里的許多大人、眾多孩子圍坐一炕,拉家常、吃瓜子、打撲克甚是愜意。
1、小時候的春節是是什么樣子的你還記得嗎?
又是一個春節臨近的時候,我們都沒有了以前的那種期待。曾幾何時,過年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向往的時刻,穿新衣服、收壓歲錢、貼春聯放鞭炮和各色的美食誘惑,當然,在那個年代我們黃土高原的人家平時很少吃的肉是最大的誘惑,還有大米飯,白面饅頭等。在黃土高原的深處,那時交通不便,加之土地貧瘠靠天吃飯,過年在我印象中就是一年當中最享受的時候,
那個時候過年年味十足,且十分隆重,貼窗花壘火塔,走親訪友,禮尚往來都面面俱到。雖然生活清苦,但傳統禮數一一不落,過完臘八節,我們就開始數著天數等著過年。過年的這些天人們是最清閑的,那時候的冬天,雪感覺比現在下的大,外邊也感覺比現在寒冷許多,但無論外面多么寒冷,家里總是暖暖的,村里的許多大人、眾多孩子圍坐一炕,拉家常、吃瓜子、打撲克甚是愜意,
而如今雖然有過年的氛圍,卻沒有了過年的味道,沒有了當初濃厚的年文化,也沒有了當初那么多的期待,似乎過年都離我們漸行漸遠了。記得為了看春晚,那時候的電視機還必須要有天線架,架到戶外高地才能接收信號,過年這天重新用鋁絲做了一個長方形的框子,釘在樹桿上當做天線架,當然樹桿越高越好,這樣能增強電視信號,于是天線架就栽在腦畔(屋頂)的高處。
不知道為什么,那個時候白天不轉播電視節目,只有過春節的這一白天才轉播,我們幾個兄弟在窯洞頂上與電視機之間跑來跑去調試電視信號,當調整到信號最好的方向時就會固定天線桿不讓移位,這樣才能保證電視信號及畫面的穩定(畫面不清晰),中央一臺,也是唯一的一個臺,而當時的人們卻看的津津樂道,無限滿足。
講意頭,廣州人的講究非常多,生菜就是生財,豬利就是諸事順利,其實就是豬舌頭,講八字,要燒頭柱香,有的未天亮就到寺廟等上香。講好話:見人恭喜發財,好話多說,講味道:食有厭精,過年豐盛菜式,廣為流傳,據介紹,吃大盆菜是廣州鄉親的意頭菜,上位菜,發財菜。廣州人的求簽廟算非常有自己的特色,每年求簽,年尾答謝,這些生意人樂此不疲,
3、廣州春節有什么傳統食物?
1、油角廣州人過年要炸油角,取“起鑊”意頭,是為求來年的日子也像那只油鑊似的油油潤潤、富富足足。以前的廣州人,不管富家還是窮人,到了歲晚,總要開油鑊,油角有大有小預示一家平安。油角象征的吉祥意義:形狀像“荷包”,亦即錢包,雖然叫油角,做法好似炸餃子。但油角的餡是甜的,還拌以椰絲、炒花生、芝麻等等香實果攪碎而成,包在餃子皮里,
與包餃子不同的是油角不用褶邊而是鎖邊,對折粘合后,用指甲沿邊一路輕捏成麻繩狀,然后適度煎炸即可食用。2、蛋散除了油角外,廣州人過年也炸蛋散,以香脆著稱,相傳是有一回過年,當每家人都準備好花生、芝麻、糖等餡料包油角下鍋時,有一家人卻窮得沒錢買餡料,于是就把本來用來做油角的面團壓扁了下油鍋。新年到,窮人拿出那些面團來招呼朋友,大家都發現其又酥又脆,入口即化非常好吃,于是便問名字,窮人細想后說:“因為配料有雞蛋,而且入口即化的特點就像散了架似的,就叫蛋散吧,
”而在廣州,做得較好,較有心得的應該就是蓮香樓、陶陶居、東海酒家這些酒樓了。3、糖環糖環是廣西、廣東一帶有名的特產小吃,流傳于廣東廣州、惠州、東莞、深圳、香港新界等地,在桂北山區賀州一帶也有流傳,做法類似,在應節食品當中,糖環大概是最為美觀吸引眼球的,它形狀別致,外面一個圓環,里面像五角星,寓以環環相扣,生生不息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