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來深圳,做建筑,工廠,到后來做業務到現在。聯想創始人柳傳志40歲創業,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42歲創業,華為創始人任正非44歲創業,加強港澳青年創業政策宣講與傳播機制建設吸引港澳青年到珠三角地區創業就業,需要大力加強建設港澳青年創業的政策宣講與傳播機制。
1、90年代到深圳創業的你,今天過得怎么樣?
90年代的深圳,幾乎在所有人看來,那都是遍地金礦、舉目皆財的地方。例如:“那時候的房價才多少錢?你多買幾套,現在就是躺著收租也夠吃一輩子了,”“我們就是來得晚,現在做生意沒什么紅利了。如果90年代就來深圳,那時候到處都是發財機會,就算擺地攤也能發大財”說起這些“歷史”的時候,很多人就會痛心疾首捶胸頓足,恨自己為什么不早生幾十年,恨自己為什么沒有直接投胎到漁村土著家,
2、三十歲去深圳做創業怎么樣?
創業不分年齡,很多著名企業家都是四五十歲才開始創業的。聯想創始人柳傳志40歲創業,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42歲創業,華為創始人任正非44歲創業,所以創業不需要看年齡,但一定要有決心和激情!當然更重要還要有眼光和運氣。很多企業家的發家史都和行業轉折期密不可分,比如阿里的成就來得益于國外網購興起,比如華為的崛起得益于通訊行業的井噴式發展。
在行業轉折點之后較長時間才起步的創業型企業,很少有能夠做到行業頭部水平的,反之失敗的比例會更高,當然,如果是一個新興行業,或者處于尚未被認可的局面,那么能否成功就在于自身對于行業看法以及堅持了。2000年前后,互聯網行業經歷寒冬,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都倒下了,其中包括一些拿到大投資的公司,而現在幾個互聯網巨頭公司,都是當年決定堅持下來的,都是當初拿股權抵工資的。
所以像百度、阿里這些公司上市之后,就連當初的清潔工和前臺都有股份,至少都有幾百萬身家,再進一步細分到行業內的新興環節,比如頭條和抖音,都是以新穎的方式開辟了行業內的新領域。但一樣也是先入為主,后邊模仿者無數,流量卻只能望塵莫及,此外就是資本,不要輕易相信什么白手起家,真正白手起家的僅僅鳳毛菱角。有人說馬云、任正非、柳傳志白手起家,馬云90年代能花50多萬買房,任正非90年代能在親友圈借出上百萬,柳傳志能在90年代備貨幾十臺電腦,這個級別的白手起家相當于現在身家幾百萬的富豪了吧?所以對于深圳這樣經濟前沿的城市,創業最大的難題就是資金和消耗,想有強勁的立足資本以及拓展市場的空間,那么深圳的租房和用工成本就是頭等大事,
3、深圳哪個區適合創業?
隨著珠三角地區建設進程的推進,港澳青年創業將聚集于廣州、深圳、珠海三地,也將延伸至珠三角其他城市,并不斷向珠三角周圍城市擴散,他們將構成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港澳青年創業政策將成為推動港澳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舉措。中央與地方政府在推動港澳青年創業實踐上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臨一些體制機制性問題:第一,港澳青年在珠三角地區創業發展存在制度性的壁壘,
粵、港、澳三地實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制度,如司法制度、稅收制度等方面的差異給港澳青年創業帶來阻力。第二,港澳青年創業的機制保障不健全,珠三角地區一些地市對港澳青年創業的機制保障停留在文本上,細節上有不少技術性難題需要克服。第三,在促進港澳青年創業上政府與市場的角色分工不夠明確,政府在推動港澳青年創業應發揮指導作用,而非大操大辦。
但由于市場基礎性配置作用不夠,地方政府興起創建港澳青年創業基地高潮,甚至出現搶項目、搶團隊現象,基地平臺可能出現供給過剩問題,第四,政府間協調合作不夠充分。負責港澳青年創業業務的部門較為分散,有商務、外事等政府部門及共青團委等,它們在實際操作中可能發生功能重疊沖突,第五,港澳青年創業政策宣講與傳播力度不強。
2018年《香港青年港澳地區發展指數》顯示仍有44.13%的香港青年受訪者尚未聽過珠三角地區發展計劃,表明港澳相當部分青年對珠三角地區的了解與認知程度不夠,第六,港澳青年享有內地居民同等福利的政策落實情況不一。國家已頒發《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國辦發〔2018〕81號),但是珠三角地區一些地市對港澳臺居民內地居住證發放以及其代表的公共福利權解釋各有不同,具體實施細則也不一,落實程度較為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