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也以自己說粵語而自豪,出國到唐人街說話沒問題。說不是每一個廣東人都會粵語,就好像不是每一個北方人都會說普通話一樣,官話的作用類似今天的普通話,就是讓全國的人能夠互相交流,當然由于傳播方式以及教育水平的限制,官話在職能行使上是遠遠不如普通話的,基本上只局限于上層階級和士大夫,而這些人,都是識字的。
1、廣東人學說東北話容易嗎?應該怎么學?
第一廣東人說北方話很難!如比較,上海人說普通話很容易,但他們遇到上海老鄉時,哥們兒我有體會,不管你旁邊有無非上海人,他們大多要說上海話,以顯示自己是上海人。回到您正題,由于有個趙本山,東北人覺得東北話不難聽,但跟廣東人八竿子打不找兒!廣東人也以自己說粵語而自豪,出國到唐人街說話沒問題,在下是北京人,這幾年,有土著感覺,北京都是外地君,北京話要消失,才通過媒體恢復老北京話,得嘞,您啊!最后,估計三亞土著對東北話體會最深,因為在三亞的東北人,已經常駐,根本就沒打算再回老家!。
2、唐朝丞相廣東人張九齡是如何同皇帝溝通的?
張九齡,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我們不必糾結韶關是不是講白話的,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廣東地區的方言不可能跟的白話一樣,況且今天的廣東方言也不止白話,還有客家話、潮汕話等,韶關市的方言就是比較多樣的,有客家話,也有白話,還有土話,至于張九齡講什么話,根本無從探究,當然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張九齡和皇帝是存在方言障礙的,畢竟一個在嶺南,一個在中原,相隔萬里,方言差距太大了,如果各講各的方言,那基本是雞同鴨講,誰也聽不明白。
這種狀況并不鮮見,古人也有明確的解決方法,那就是規定通行全國的官話,官話的作用類似今天的普通話,就是讓全國的人能夠互相交流,當然由于傳播方式以及教育水平的限制,官話在職能行使上是遠遠不如普通話的,基本上只局限于上層階級和士大夫,而這些人,都是識字的。唐朝的官話規定的非常超脫,因為它是由隋朝初年一幫學者規定的,隋朝結束了西晉滅亡后近三百年的亂世,重新大一統,但南北分裂這么久,官話差太遠了,應該重新規定,
學者們本意是想探尋夏商周三代時的語音,但相隔太遠,毫無蹤跡,只能退而求其次,以魏晉時期的洛下音為主。可這也跟隋朝隔了三百年,當時又沒有錄音機,想知道洛下音是怎樣的實在太有難度,學者們最終以金陵音為基礎(衣冠南渡,帶去洛下音,與當地方言融合后的產物),再參考洛陽本地方言(洛下音與胡音融合后的產物),確定了他們還原的魏晉洛下音,并編寫入《切韻》一書,至于還原度有多高,誰也不敢打包票,反正這套音系就這么成為了隋唐時期的官話。
3、為什么很多廣東人會說普通話,而北方人卻很難學會講廣東話?
一般來說,普通話以北京為標準和代表性,至于北方其它省市也不一定能說出標準的普通話,廣東話稱之為粵語,以廣州話為標準,其它城市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所以說不是每一個廣東人都會粵語,就好像不是每一個北方人都會說普通話一樣,這個問題要說清楚,還要費點口舌,我大概說一下我的看法吧!普通話是近些年才大力推行,在全國范圍內,一般來話來說45歲以上的人,能說普通要少一些,55歲以上的就更少了!城市人會說普通話的人多一些,在農村上了年紀的幾乎都不會說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