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在河南下游,也跟著受災嚴重。歷史上幾千年來,河南和安徽基本都不搞極端性泄洪,沒有開水道排流而下的舉動,不是安徽主動決堤,你覺得河南,江蘇不被淹,歷史上河南和安徽的乞丐都不多,這是兩個問答,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河南暴雨后,水都去了哪里,河南、安徽兩省受災,就頗有“犧牲我一個,幸福千萬人”的意味。
1、河南暴雨后,水都去了哪里?
這是兩個問答,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河南暴雨后,水都去了哪里?俗話說:滾滾江水向東流。當然,河南暴雨后,水自然向東流,具體咋向東流的,黃河以南的水,通通經過各條河流匯入淮河。比如河南境內幾條大河,有潁河、沙河、沙潁河、白河、賈魯河等等,這些河流的水通通匯入淮河。經淮河入洪澤湖再匯入大海,黃河以北的水,通通經過多條河流匯入海河,經天津再匯入大海。
2、為什么歷史上河南安徽乞丐這么多?
其實歷史上河南和安徽的乞丐都不多,但是,他們行乞的范圍比較廣,給人一種錯覺。河南、安徽之所以有乞丐,是因為這片地區氣候復雜,水文環境特殊,歷史上水患不絕,河南緊貼三門峽,每次水患一起,水往低處流,東、南盡皆受災。安徽在河南下游,也跟著受災嚴重,但有一點必須要說。其實河南、安徽兩省受災,就頗有“犧牲我一個,幸福千萬人”的意味,
歷史上幾千年來,河南和安徽基本都不搞極端性泄洪,沒有開水道排流而下的舉動。也就是說,河南和安徽不自私,沒有為了自保而把水災轉嫁給其他地區,豁出自己來承受了大部分災情,如果不是河南和安徽在前邊撐著,他們放棄了,任憑洪害橫流,湖北江浙都將遭受巨大的損失,“天下糧倉”都保不住了。這一點是必須要說的,這也側面反映了,豫、皖之人的實誠勁。
你看當年馮玉祥招募人馬,只招收陜、豫、皖、魯四個省的子弟,其他的區的人來投軍馮玉祥還不肯收留呢,看中的就是中原人這份實誠勁,也正因為豫、皖之人的實誠勁是眾所周知的,他們的行乞范圍才能比較廣。其他地區也會鬧災,也會有乞丐,但行乞范圍都不大,之所以會有這個情況,因為其他地區的人走遠了就乞討不到東西了。施舍者也怕受騙,怕自己的一份善心打了水漂,
于是施舍者看人下菜碟,有些地區的人外出行乞,真的會一無所獲。反過來,豫、皖之人就能走遍大江南北,北至關外白山黑水,南至閩粵羅浮,就因為他們走到哪都能有所收獲,他們行乞的范圍大,就給一種錯覺:普天下遍布豫、皖的行乞人。但實際上,總人數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多,再者,豫、皖之人出來行乞,留鄉的人比較少。陜、豫、皖、魯之人,他們更有一份“故土難離”的情懷,但凡有一線之路,輕易并不舍得背井離鄉,
即使離開,也不愿離得太遠。比如河南人,寧愿往西邊走,歷史上稱之為“走西口”,他們之所以要十分遠離故土,幾乎都是因為大疫。這也是古來就有的說法,“大災之后必有大疫”,古代哪次大水之后都沒好過,出來的人多,留下的人少,本土不阜,這也讓人形成一種錯覺,歷史上真正的乞丐最多的地方,反而是兩江這個看似富庶之地。
兩江之富庶是兩極分化,富者愈富,窮者愈窮,越富,窮人的比例反而越高。再加上因兩江富庶,歷朝歷代都是兵家所爭之處,兵魘一生,億萬百姓中落,水患導致的窮苦人,哪有戰爭制造的悲劇多?尤其是民國時,經濟崩潰、軍閥混戰,兩江之地的乞丐更多。比如著名的《三毛流浪記》,三毛就是舊上海土生土長的乞丐,只不過他們由于種種原因,基本不會遠離家鄉行乞,不會在全國都看到他們,因而很多人覺得河南安徽的乞丐多,僅僅是沒看到兩江乞丐之眾而產生的錯覺罷了。
3、滁河大堤如果不爆破,王家壩如果不泄洪,安徽如果不泄洪,后果會怎么樣?
這種帶節奏的好像忘記了91年被淹的慘狀,看看不泄洪淹了多少地方,安徽境內,一邊是淮河,一邊是長江,無論哪條發水,都要安徽決堤,憑什么?不是安徽主動決堤,你覺得河南,江蘇不被淹?那麻煩再看一看歷史,另外看一看地理。安徽境內多山,泄洪區都安排在洼地,或者溝壑之間,有地理因素阻擋,當做泄洪區不會形成大水漫灌,這是國家考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