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趙國是當時北方的一個強國,《史記》中記述趙國于公元前386年定都邯鄲,直到公元前228年被秦所滅,長達一百五十八年。在2016年邯鄲市市轄6區、1縣級市、11縣,定鼎邯鄲至于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趙國遷都于邯鄲,這次遷都雖然在地理位置上比并沒有第一次遷都的地理跨度巨大,但是其原因卻值得討論。
1、邯鄲在中國的哪里?
謝謝邀請回答。邯鄲位于華北平原,而且是河北的最南端,邯鄲是河北省的省轄市,位于河北南端,是山東、山西、河北、河南四省的交界處,西依太行山脈,東連華北平原,北連邢臺、南毗安陽,是個風水寶地。素稱河北省的南大門,是國務院批準具有地方立法權的18個較大的市,而且邯鄲與石家莊、太原、濟南、鄭州四個省會的距離均在200公里左右,與北京、天津等大都市的距離均在450公里以內。
區位優勢十分明顯,為中國三大經濟圈所環繞,地處京津冀經濟區內,東進與長三角經濟圈相接,南下可與珠三角經濟圈聯系,在之前在電視上看新聞聯播之后看邯鄲天氣,一般都看石家莊、太原、濟南、鄭州這四個城市的天氣預報。邯鄲市區位優勢也是得天獨厚,京廣鐵路、邯濟鐵路、邯長鐵路、邯黃鐵路、京廣高鐵5條鐵路縱橫,邯鄲國際陸港坐落在此,106國道、107國道、309國道、京珠高速、青蘭高速、邯大高速形成雙十字交叉,邯鄲國際機場坐落于冀南新區。
隨著邯黃鐵路通車,黃驊港、京唐港聯系更為快捷,交通相當便利,雖然老火車站有點破,不方便,不過新火車站還是相當好的。在2016年邯鄲市市轄6區、1縣級市、11縣,邯鄲市共有96個鎮,118個鄉,28個辦事處,461個居委會。邯邯鄲還是中國成語典故之都、太極之鄉、指南針的故鄉、鋼鐵之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媧皇宮)、第一批國家試點智慧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2、趙國為什么最后定都邯鄲?
戰國初期,趙國的政治中心位于山西太原,占據著汾水谷地的精華地帶,坐擁著后世的龍脈所在。然而,隨著戰國諸雄的爭霸戰爭持續進行,趙國毅然放棄了太原,將都城東移,最后定鼎邯鄲,這究竟是為何呢?太原到中牟趙獻侯遷都于中牟是趙國政治中心的重大轉移,此前的趙國以晉北為核心,其主要目的是應對晉國故土上波云詭譎的政治斗爭。
雖然趙國早已占有了晉國“東陽”之地,但為了鞏固其核心根據地與祖先崇奉之地,并在晉國的覆亡中撈取最大的政治軍事利益,所以始終堅持以晉陽為都,而至于獻侯之時,三家分晉之勢已成,晉國的故有領土被三國瓜分完畢,則此時的趙國為了逐鹿中原,提高自己的政治軍事地位,則必須將政治中心離開邊鄙的西北之地,轉入中原地區,所以趙獻侯的此次遷都是趙國戰略發展的必然選擇。
定鼎邯鄲至于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趙國遷都于邯鄲,這次遷都雖然在地理位置上比并沒有第一次遷都的地理跨度巨大,但是其原因卻值得討論,首先,春秋中期以來趙國小宗邯鄲氏即以邯鄲為采邑,且擁有精銳的“東陽”之師,可見邯鄲擁有較好的軍事地理位置與豐富的資源,這也是趙國遷都于此的原因。圖/今天的趙王城遺址而之所以遷離中牟,則可能與魏國在魏文侯時期的強勢擴張對趙國南部疆域造成的戰略壓力有直接關系,
《史記?趙世家》有“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公子擊守之”,《趙國策》有“魏文侯借道于趙攻中山”,則此時魏國對于趙國形成了完全的戰略壓制,甚至越過了趙國國境占領中山,即于趙國的腹心之地插入一把利刃,使得趙國如芒刺在背。而據《史記》載“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鄴令”,則此時的魏國疆域已經隔漳河與趙對峙,如果此時趙國繼續將政治中心放置在距魏國極近且朝夕不保的中牟,
3、趙國在長平之戰中遭受重大打擊,為何一年后卻在邯鄲打得秦國大敗?
白起已非常全面、詳細地給出了攻趙必敗的原因。盡管如此,后人對此戰依然有一些誤解,白起早已透露出邯鄲戰敗的主要原因長平之戰后,白起想趁勝追擊,一舉滅趙,但被秦王叫停,隨后,在趙國違約不割城時,秦王大怒,又舉兵進攻,但是,進攻多有不利。于是,秦王想到了他的戰爭機器:白起,白起拒絕掛帥,秦王十分奇怪:長平之戰后,國虛民饑,你想要增兵打;現在我們休息好了,兵多糧足,你怎么不去打了呢?白起答:長平之戰后,趙國經過準備,現在“其國內實,其交外成”,現在,就算我們的戰力是當時進攻的一倍,我估計趙國的守備力量也已經是當初的十倍了!同時,秦國既失去了趁虛滅敵的機會,就應該以國力優勢來壓制敵人!可是,長平之戰后,秦國的國力也損耗很大!此時,我們去攻打不容易迅速擊敗的敵人,剩余的力量不足以壓制諸侯,形勢很危險!秦王又派范睢前去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