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固體的晶格結構、電子能帶理論、晶格振動、輸運現象、原子間的成鍵和固體進行了系統的闡述,新的實驗條件和技術日新月異,正在為固體物理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固體通常指在受到剪切應力時具有一定剛性的物質,包括晶態和非晶態固體,"固體物理basics"分為兩部分,非晶固體又稱非晶固體或玻璃固體,其中粒子排列無序。
固體通常指在受到剪切應力時具有一定剛性的物質,包括晶態和非晶態固體。固體是由大量原子(離子或分子)凝聚而成的具有自持形狀的相對穩定致密的物體,能承受剪切應力。根據原子排列的特點,固體可分為晶態、準晶態和非晶態三類。晶體顆粒在三維空間中排列形成晶格,晶格具有周期性和與周期性相容的空間取向順序。所有晶體可分為七種晶系:三斜晶系、單斜晶系、正交晶系、四方晶系、三角形晶系、六方晶系和立方晶系。晶體的對稱性可以用32個點群和230個空間群來描述。1984年D. Shechmann等人發現了準晶,準晶的組成粒子在空間排列形成準晶晶格,準晶晶格沒有周期性,但與晶體的空間取向序不同。非晶固體又稱非晶固體或玻璃固體,其中粒子排列無序。但在1-2原子間距范圍內,由于化學鍵的作用,整體無序結構中存在短程有序。這三種固體的結構可以用X射線、電子束和中子束衍射技術鑒定和確定。
新的實驗條件和技術日新月異,正在為固體 物理開辟新的研究領域。極端條件如極低溫、超高壓、強磁場、超高真空技術、表面能譜、材料制備新技術、同步輻射技術、核物理技術、激光技術、光散射效應、各種粒子束技術、電子顯微鏡、穆斯堡爾效應、正電子湮沒技術、磁共振技術等現代實驗手段使/1233固體物理本身成為微電子技術、光電子從三維系統到低維系統;從結晶物質到無定形物質;從平衡特性到瞬態和亞穩態、臨界現象和相變;從完整的晶體到研究晶體中的雜質、缺陷和各種微觀結構;從普通晶體到研究超晶格的材料。這些基礎研究將促進新技術的發展,給人們帶來實際利益。
"固體物理basics "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理想晶體,從固體最簡單的模型,金屬自由電子氣模型,逐漸豐富和完善。對固體的晶格結構、電子能帶理論、晶格振動、輸運現象、原子間的成鍵和固體進行了系統的闡述。第二部分是無序、尺寸、維數和關聯,包括無序體系中電子的局域化、弱局域化、介觀體系的物理、納米粒子、團簇、庫侖阻塞、低維半導體體系、拓撲缺陷、二維體系中的相變、準一維導體、密度泛函理論、初步強關聯、高溫超導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