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男女比例基本平穩,但并不能完全代表沒有重男輕女、娶妻不難,因為在我身邊就有一個男孩四五個姐姐的例子,河南外出務工,娶妻結婚早已是不僅僅局限在省內。河南又是人口大省,自然有更大數量的外出打工者,它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很多年前有一段時間,有一些聲音妖魔河南,我為了第二天要去接受一個網絡的訪談,談這個情況,我頭一天專門坐火車來到河南,去了博物館,去了黃河邊,然后坐夜車回去第二天到網絡上去談,就反擊這種地域妖魔化,我覺得中國人什么樣,河南就是什么樣。
1、河南到底有多少人?
感謝邀請,河南是人口過億大省。現在只能找到2017年的數據,河南的戶籍人口是1.0853億,常住人口9559萬,從河南常住人口的變化曲線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這些年河南外出人員的變化,像十年前正是趕上南下打工的浪潮,常住人口急劇下降。現在隨著河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高,大家都更容易在本地找到工作,因此常住人口不斷上升,并縮小了與戶籍人口的差距,
河南的男女比例是50.8:49.2,遠遠低于全國男女51.2:48.8的平均水平。所以河南男女比例基本平穩,但并不能完全代表沒有重男輕女、娶妻不難,因為在我身邊就有一個男孩四五個姐姐的例子,河南外出務工,娶妻結婚早已是不僅僅局限在省內,所以我個人認為并不能通過男女比例簡單的否定這兩個實際問題。最后就是河南的城鎮化率超過50%,這也是值得高興的事,但要知道發達國家城鎮化率大多都在80%以上,所以進步的空間非常大,
2、河南老鄉挺能吃苦耐勞的,為什么在大部分人心目中評價不高?
感謝邀請!小稔談談個人的一點想法。為啥河南人總是被黑?眾所周知,這是一個網絡發達異常的年代,也是一個隨心所欲暢所欲言的年代,更是一個不用背負什么道德壓力的年代,因此鍵盤俠也就應運而生了,究竟是從什么時候大家開始黑河南人的,無法準確考證。但據說,是從2000年開始的,2005年深圳的一條橫幅引發了全國性的討論,其內容是“堅決打擊河南籍敲詐勒索團伙”,
自此,大家對河南人的印象一落千丈。關于河南人的討論,漸漸加上了“詐騙”“傳銷”“偷井蓋”的標簽,沿海工廠一度有“不招河南人”的潛規則,“河南人偷井蓋”的段子被口口相傳,黑得最狠的莫過于“十個河南九個騙,總部設在駐馬店。”于是總有人問:你們河南是不是都種地啊?你們河南是不是特別窮啊?你們河南還有井蓋兒嗎?你們出國是不是為了收美國的井蓋啊?收泥煤啊收!河南是農業大省,
農業大省這個規劃的背后,不只是農民,更多的是離鄉背井的打工者。總不會一家幾口全在家里種地,所以一半人要去打工,河南又是人口大省,自然有更大數量的外出打工者。于是大家覺得“河南好窮啊有沒有”,(是啊是啊,比起北上廣是窮)一個地區,一個城市,最簡單的劃分就是:本地人,外來者。而掌握話語權的,一定是本地人,
一個外來者的行為舉止,在本地人眼中,會慢慢成為整個外來群體的標簽。而來自河南的無數打工者,正是各大城市的外來者,大家身邊都有河南人,大家會自覺地通過身邊這個河南人去認識河南。比如北京有很多河南人做收廢品的生意,一來二去,就有了偷井蓋的段子,而一旦有一部分人黑,最終就會變成集體黑。沒有一滴水會認為,洪水是它的責任,
但人們習慣了,因為一滴水,去質疑整條河。一個品牌的奶粉出問題了,大家會嫌棄所有國產奶粉,二級疫苗出問題了,大家就一級疫苗都不敢打。商品印個“madeinchina”,中國人自己都覺得質量沒保證,太多人習慣粗暴地給別人貼標簽,比如“東北人都是黑社會”,“廣東人什么都吃”,“上海人勢利眼”,“北京人排外”等等。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應”,是指個人受社會影響而對某些人或事持穩定不變的看法,它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而地域黑,就是消極一面的表現:在被給與有限材料的基礎上做出帶普遍性的結論,會使人在認知別人時忽視個體差異,從而導致知覺上的錯誤,妨礙對他人做出正確的評價,心理學的問題我們不再探討。
因為“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白巖松:很多年前有一段時間,有一些聲音妖魔河南,我為了第二天要去接受一個網絡的訪談,談這個情況,我頭一天專門坐火車來到河南,去了博物館,去了黃河邊,然后坐夜車回去第二天到網絡上去談,就反擊這種地域妖魔化,我覺得中國人什么樣,河南就是什么樣。作為咱們將近中國1/10的人口,河南確實是一個人口大戶,另外我們的這種文化的堆積,去博物館的時候,大家都應該會感受到這塊土地曾經為這個民族作過什么,我們多少成語歷史故事都與河南各地的地名緊密相關,所以我很驕傲那一次替河南人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