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詩話袁枚飛云總在洞心,月不流,隨園詩話袁枚飛云總在洞心,月不流,此園志并未對景觀進行詳細闡述,只是描述了管理此園的過程和取園名“遂”的意義,而這些正是隨園layout的主導思想,進行了翻新,改名為隨園,字子才,名簡齋,晚年名蒼山居士,隨園師父,隨園老人。
隨園記錄寫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1745年(乾隆十年),袁枚買下隋園,原織于江寧。進行了翻新,改名為隨園。1748年(乾隆十三年),辭官住園。從此隱退仕途,徜徉于煙波浩渺的山河之中,賦詩一首,與文人達官貴人交游近半個世紀。隨園的建造主要是建筑師吳龍泰寫的,但整個公園的布局是袁枚策劃的。此園志并未對景觀進行詳細闡述,只是描述了管理此園的過程和取園名“遂”的意義,而這些正是隨園 layout的主導思想。袁枚后來寫了許多雜文,主要描寫他欣賞山川的感受和由此產生的對世界變化的哀嘆。這篇小品,首先講了花園的地理位置,很莊重。然后他處處扣“遂”字,寫出了修園的過程和作者的意趣,表現了作者灑脫的人生觀,充滿了初登園林的喜悅和對未來林下悠閑生活的向往。袁枚的游記不同于他的傳記。一是要簡潔,二是要布局場景,雕琢人物。這種書法方法是對韓愈和柳宗元散文實踐的繼承。
隨園詩話袁枚飛云總在洞心,月不流。明月應該認識我,年復一年在異鄉與我相見。村里的孩子和放羊娃,他們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是我的老師,我巧妙的拿來了,都能成為好句子。隨園里面挑糞的人高興地告訴我,十月的梅樹下有一棵樹正在開花。
3、《 隨園詩話》全詩及意思是?隨園詩話袁枚飛云總在洞心,月不流。明月應該認識我,年復一年在異鄉與我相見,非云總是在遠山的心附近,明月沉在清池里的倒影沒有流走。明月有感情就應該記得我,年年在異鄉見,延伸資料: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名簡齋,晚年名蒼山居士,隨園師父,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任溧水、江寧等縣知府,他有政績,四十歲復出。在江寧小倉山腳下建造一座建筑隨園并吟唱,廣泛的詩詞弟子,尤其是女弟子。袁枚是乾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并稱為“乾嘉三大家”,隨園詩話,清代袁枚的詩歌美學與理論著作。這是一部很有前途、針對性很強的作品,這本書論述了,從詩人的先天資質到后天的道德修養,讀書學習和社會實踐;從寫風景、寫言情到詠物、詠史;從構思到寫作,提煉句子;從修辭、節奏,到比喻、寄托、自然、空靈、曲折等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