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還采用了西方一些常用的度量單位:一周中的一天分為360度;晝夜分為96小時和24小時度;小時以下采用60位制等,直到清初(1644-1911年),湯若望編輯壓縮了《崇禎歷書》,改名為《西洋新歷》,被清政府采納,改名為“時憲歷”,但后來改名為《西法新歷》,歷書根據其資料編撰,名為“時憲歷”,現代使用的舊歷法是“時憲歷”,通常稱為“夏歷”或“陰歷”。
實際上,崇禎歷書在1634年編好后并沒有立即頒布。關于新歷法優點的爭論已經持續了10年。明朝編年史中記載了中西天文學的八場競賽,包括日蝕和月蝕,以及木星、水星和火星的運動。最后,崇禎皇帝決定在1643年8月頒布新的歷法。然而,在頒布崇禎歷書的命令實施之前,明朝已經滅亡了。之后,留京的湯若望將崇禎歷書刪減至103卷,清朝順治皇帝將其改名為《西方新歷書》。其中,《四庫全書》收錄了100卷《西法新歷》。但后來改名為《西法新歷》,歷書根據其資料編撰,名為“時憲歷”。現代使用的舊歷法是“時憲歷”,通常稱為“夏歷”或“陰歷”。總的來說,《崇禎歷書》是中國西方天文學的產物,是明代天文學發展的一大成就。
2、崇禎歷書寫的哪些內容?崇禎歷書包括天文基礎理論、天文表、必要的數學知識、天文儀器和傳統方法與西方方法之間的計量單位換算表五大類。主編徐光啟強調歷法計算要建立在理解天象原理的基礎上,所以理論部分占據全書三分之一,崇禎歷書采用了第谷創立的天球系統和幾何學的計算方法。其優點是:介紹了地球和地理經緯度的清晰概念,以及球面天文學、視差、大氣折射等重要的天文概念和相關的改正計算方法,它還采用了西方一些常用的度量單位:一周中的一天分為360度;晝夜分為96小時和24小時度;小時以下采用60位制等。此書編好后,由于反對派的干擾和明末戰亂,沒有頒布,直到清初(1644-1911年),湯若望編輯壓縮了《崇禎歷書》,改名為《西洋新歷》,被清政府采納,改名為“時憲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