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龍芯、飛騰等國產CPU列入政府采購名錄,這充分說明國家對芯片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同時需要指出的是,芯片列入采購名錄,這絕對是一個好消息,但是并不意味著國內的芯片短期就能取代國外的產品,國產芯片短期內也不會出現爆發式的增長,因為這需要循序漸進,需要在不斷推廣和試錯過程中,來提升國產芯片的性能和優化體驗。
1、政府采購發力,國產芯片龍芯等進入采購名錄,國產芯片要爆發了嗎?
對于這個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靳水平認為:從中興事件以來,有關芯片的發展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不僅對國內芯片產業敲響警鐘,同時也對如何提升國產芯片的建設提供了思考,隨著龍芯、飛騰等國產CPU列入政府采購名錄,這充分說明國家對芯片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在我看來,國產芯片的崛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長期的政策、人才、資金等方面的不斷投入,方能見到成效,
政策方面,需要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比如國家先后出臺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關于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有關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等鼓勵性文件。人才方面,需要匯集各類精尖人才完善芯片產業鏈條,資金方面,需要真金白銀的強大支撐,同時需要指出的是,芯片列入采購名錄,這絕對是一個好消息,但是并不意味著國內的芯片短期就能取代國外的產品,國產芯片短期內也不會出現爆發式的增長,因為這需要循序漸進,需要在不斷推廣和試錯過程中,來提升國產芯片的性能和優化體驗。
未來的競爭越來越國際化,而中國也將越來越開放,靠低質和低價競爭永遠沒有前途,不僅僅有科技含量的商品如此,普通日用品也同樣如此。不容置疑的是,我國目前在芯片設計、制造等方面確實存在短板,特別是制造環節相對較弱,部分核心技術、關鍵設備沒完全掌握,但這些技術我們都有布局,而且與國外差距在不斷縮小,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得益于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市場優勢和資金優勢,一些芯片制造和設計公司正在向中國轉移,半導體行業高端人才不斷向中國匯集,在保持戰略定力的基礎上,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步伐也將不斷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