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伐虢的讀音,“假道伐虢”讀音是jiǎdàofáguó,”:你要注意他假道滅虢的把戲,假道伐虢也稱假途伐虢,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滅虢”,假道伐虢也稱假途伐虢,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滅虢”。
:假道滅虢:jiǎdàomièguó: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時諸侯國,在今山西平陸及河南三門峽一帶。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你要注意他假道滅虢的把戲
2、假道伐虢的讀音“假道伐虢”讀音是jiǎdàofáguó。假道伐虢,漢語成語,是指向對方借道為名,行消滅對方之實,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用于軍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后,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假道伐虢也稱假途伐虢,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滅虢”。假道伐虢的原意是指假借虞國的道路去攻打虢國,結果把虞國也給滅了,后泛指以借路為名,行擴張之實,“假道滅虢”之計體現了相當豐富深刻的軍事斗爭藝術,因此受到歷代兵家的廣泛重視。此計所蘊含的主要內涵是,戰(zhàn)爭指導者要有意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利用敵人貪利、畏怯等弱點,借攻擊第三者為由,順勢滲透自己的勢力,控制對方,一待時機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fā)起攻擊,一舉消滅或制服對手,達到一石二鳥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