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績效工資,很多地方的事業單位還可以參照公務員核發增量績效、考核績效、基礎績效,被很多人當作績效獎與公務員相提并論,實際上這仍然是績效工資的一部分。不少地方對公務員績效進行了改革,將原來的年終績效三分之二拿出來作為基礎績效平攤到月,合并到日常工資發放。
1、教師年終績效獎與同地區公務員相比較,相差大嗎?
不是差距大,是相差太大。先要從名稱上區別,公務員和教師都沒有績效獎,公務員平時發放的叫生活補貼。教師領取的叫績效工資,績效工資只針對事業單位,相當于公務員的等額生活補貼,是公務員享受差不多5年后才落實的,而且發放時預留了30%用于年終考核,考核后發給你也不叫績效獎而叫“獎勵性績效工資”。公務員年初制訂各項工作目標,年底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紅利,發放各種名目繁多的目標獎勵,
政策規定“要統籌考慮全額事業單位的教師”,這樣確保教師工資收入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但許多人裝糊涂,說工資收入就是“工資”不是“收入”,教師也常常弄不清這些概念,所以常常糾結于“獎勵性績效工資”校長和中層比自己多得幾百塊,“高級職稱的少干事多領績效獎”。在省級督導評估中,我縣用公務員領取的工資(含生活補貼)年終各獎比對教師的工資績效工資及收取的課后延時服務費平均值七七八八,感覺確實還有差距,
2、山東四線城市最底層公務員一個月能領多少工資?年薪能到多少?
公務員的工資收入處于社會中上等水平的,根據所在地區和崗位級別的不同會略有差異。經濟發展比較好的東南沿海地區,福利補貼會比較高;經濟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福利補貼就比較有限了,但總體來說,公務員的工資收入還是非常不錯的。公務員在國人嚴重是最為吃香的職業,很多月薪5000的公務員看不起月薪15000私企人員,公務員不僅是工資收入相對較好,更重要的是社會地位比較高,
此次疫情,再次印證了公務員工作的優勢。公務員的工資收入具體怎么樣,舉幾個身邊朋友的例子,都是聽說,朋友A在某直轄市住建委工作,副主任科員,平日里工作相對清閑,月薪7000多一點,年終福利4萬多,加起來全年大概就是12萬左右;朋友B在某一線城市街道辦工作,也是副主任科員,平日里工作相當繁忙,月薪7000多一點,年終福利10萬多,加起來全年大概就是18萬左右。
兩個朋友都40多歲了,在體制內工作了20多個年頭,工資都還沒有超過20萬,應該說還可以吧,既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中等水平,還有一個朋友,在國企上班,不是公務員身份,頂多算個參公事業編,月薪8000多,年底的時候能有2萬多的福利,全年的收入大概就在11萬左右。只不過他工齡比較短,參加工作還不到5年,前段時間,江西遂川三名科級干部投資6000萬的新聞,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
大家都很關心他們6000萬的投資款是哪里來的,跟工資收入有沒有關系,我想說這只是極個別現象,他們多多少少肯定有些問題。對于大多數基層的公務員來講,日常的工作都是非常辛苦繁雜的,并不是有些人眼中,一天什么事都不干,喝茶看報紙的情形,現在國家各級機關改革,精簡各個崗位,公務員的工作壓力也是非常大的,甚至有時候還要承擔很多責任,著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3、公務員與事業編都有績效嗎?
績效是一種統稱,準確的解釋是,公務員有績效獎勵,事業編沒有;而事業編有績效工資,公務員則沒有。績效獎勵和績效工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關于事業單位的績效工資事業單位在編人員的工資結構分為三部分:1、崗位工資;2、薪級工資;3、績效工資。前兩者是“國標待遇”,也就說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全國統一標準,比如管理七級崗位工資是2240元,薪級29級是2040元,都由國家定標,不存在區域區別,
真正形成事業單位工資差距的主要與績效工資相關。這一塊待遇直接與地方財政、單位效益等因素掛鉤,地方經濟實力強,績效工資就高,反正則低;單位效益高,績效工資高,反正亦然,績效工資高低差可以達到一倍甚至幾倍以上,除了績效工資,很多地方的事業單位還可以參照公務員核發增量績效、考核績效、基礎績效,被很多人當作績效獎與公務員相提并論,實際上這仍然是績效工資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