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過南陽*唐*韓愈南陽郭門外,桑下麥青青。南陽諸葛廬與“躬耕南陽”在表述時也不存在任何矛盾,不像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將隆中與“躬耕南陽”掛鉤時要扯出諸如“屬南陽鄧縣”、“不屬襄陽”、“郡望說”、“漢水如何如何”等等條件來圓這個說法,故隋唐文人在談及南陽諸葛亮時大都比較直白和簡潔。
1、有哪些關于南陽的詩詞?
河南南陽,古稱宛,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城兩千多年,為楚漢文化發(fā)源地,西漢時期為全國六大都市之一,出生過姜子牙,百里奚,張衡,張仲景,范蠡,諸葛亮等歷史名人,也是劉備“三顧茅廬”之地。如此悠久的文化的描寫南陽的詩詞自然不少,我略舉幾首吧,1.南陽送客**唐*李白斗酒勿為薄,寸心貴不忘。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傷,
2.送李九貶南陽*唐*錢起玉柱金罍醉不歡,遠山驛道向東看。鴻聲斷續(xù)暮天遠,柳影蕭疏秋日寒,3.村行*唐*杜牧春半南陽西,柔桑過村塢。4.題崔山人別業(yè)*唐*儲光羲南陽隱居者,筑室丹溪源,溪冷懼秋晏,室寒欣景暾。5.春送從叔游襄陽*唐*李欣言別恨非一,棄置我宗英,6.冬夜舉公房送崔秀才歸南陽*唐*李衡聞君動征棹,犯夜故來尋。
強置一尊酒,重款百年心,7.過南陽*唐*韓愈南陽郭門外,桑下麥青青。行子去未已,春鳩鳴不停,8.減字木蘭花*宋*姚述堯飛龍見地,前夜君王方錫宴。相逢,卻向南陽起臥龍,9.朝中措*宋*洪適當年召父治南陽,千室頌慈祥。今代天臺太守,聲名已達巖廊,10.滿庭芳*宋*王以寧千古南陽,劉郎鄉(xiāng)國,依約楚俗秦風。
2、南陽白河的源頭和盡頭在哪里?
白河是南陽人的母親河,養(yǎng)育了世世代代的南陽兒女,做為一個即將步入不惑之年的南陽土著,如果連白河的源頭和盡頭在哪里都不知道,豈不是相當于連自己母親的叫什么都不知道嗎?下面我就把白河的源頭和盡頭分別在哪里一一道來:南陽白河的源頭白河雖說在南陽穿城而過,婦孺皆知,但源頭卻是在洛陽的嵩縣境內伏牛山玉皇頂,流經南陽市境內,全長大致550公里,常年有水,流域面積12500平方公里,南陽市區(qū)的白河建城了城市濕地公園,成為人們茶余飯后休閑的好去處,
南陽白河的盡頭白河在流經南陽的南召、方城、宛城區(qū)、臥龍區(qū)、新野,然后至湖北的襄陽市,后與唐河匯流成唐白河,自東北向西南前行,約二十公里后注入漢江,漢水又是長江的支流,而長江最終注入的是東海,東海又屬于太平洋的一部分,因此廣義來說白河的盡頭在太平洋,狹義的講白河的盡頭在漢江。總結:以上就是我對南陽白河的源頭和盡頭的回答,如有異議,歡迎在評論區(qū)提出,
3、“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中的南陽是指現在河南的南陽嗎?
當然了,從建安十三年(劉備三顧茅廬之后的第二年)曹操設襄陽郡以后,不僅漢水南岸的隆中不屬于南陽郡,連漢水北岸的樊城也不屬于南陽郡了,唐代更不用說了。除了白癡,誰還會把襄陽稱為南陽?就像我們今天說去南陽開會,襄陽人還能膩膩歪歪說這個南陽是隆中嗎?在隋唐時期,由于結束了魏晉南北朝南北割據的局面,南方文人不再將諸葛亮作為“光復中原”的楷模,北方民眾和官員出于對諸葛亮的尊重和崇拜,也逐步加強了對“躬耕于南陽”和南陽諸葛廬的認知和回歸,
由于唐代南陽與襄陽已不存在漢水為界的問題,宛縣已改名為南陽縣,今隆中地區(qū)屬于襄陽縣也不存在任何異議。所以,南陽諸葛廬與“躬耕南陽”在表述時也不存在任何矛盾,不像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將隆中與“躬耕南陽”掛鉤時要扯出諸如“屬南陽鄧縣”、“不屬襄陽”、“郡望說”、“漢水如何如何”等等條件來圓這個說法,故隋唐文人在談及南陽諸葛亮時大都比較直白和簡潔,
加上這一時期諸葛亮“躬耕南陽”和諸葛亮開始由歷史人物向藝術形象的過渡,所以出現了大量記述南陽諸葛亮的詩文和碑記,一改南北朝時期只有隆中“亮家說”,沒有南陽“躬耕說”的局面。丁保齋在所編《隆中志》收錄的胡曾的《隆中山》兩首問題很大了,其一:“亂世英雄百戰(zhàn)余,孔明方此樂耕鋤,蜀主不自垂三顧,安得先生出草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