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的水源是賈魯河,而嵩山成為了鄭州的“水塔”,黃河與鄭州一毛錢關系都沒有。在人類行為的干預下,河流沿岸的人們為了防止河流改道破壞自己的家園,勢必會加固河流兩側的堤壩,從而使得地上河的水位不斷加高,河床高于兩側地面的現象更加明顯,容納河流水體的凹地,我們通常稱為“河道”,一般來說河道的底部往往是低于兩側地面的,成為一條下凹的凹地,有些河道的深度不斷加深,形成較深的河谷,這主要是由于河流流速較快,表現為侵蝕性,流水不斷向下侵蝕,加深河道深度。
1、鄭州的地勢如何?
鄭州市橫跨中國第二級和第三級地貌臺階,西南部嵩山屬第二級地貌臺階前緣,東部平原為第三級地貌臺階的組成部分,山地與平原之間的低山丘陵地帶,構成第二級地貌臺階向第三級地貌臺階過渡的邊坡。鄭州最高點位于登封市的少室山,它主峰是海拔約為1512.4米的連天峰,鄭州最低點位于中牟縣韓寺鄉胡辛莊,海拔僅為73米,
鄭州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最高海拔258米,東北部的柳園口海拔82.5米,西南部是受到侵蝕而形成的低山丘陵,逐漸向南過渡為黃土傾斜平原和黃淮沖積平原以及少量的沙丘和沙地。嵩山系秦嶺支脈外方山的東延部分,西起洛陽龍門東側,然后向東北一直延伸到新密市以北,邙山位于鄭州市西北隅,邙山的地貌主要為黃土臺地和黃土丘陵,由于黃河的側蝕和眾多溝谷侵蝕作用,使得黃土丘陵形態顯得異常陡峻。
2、河南河北是哪個河作為分界線的?
河南河北分界,古時指的是黃河,不過確切的說,現在有條漳河(漳河,中國華北地區海河水系的南運河支流。上游由兩河合一,一為清漳河、一為濁漳河,均發源于山西長治,下游作為界河在經過區段劃分河北省與河南兩省邊界,到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合流衛河,稱衛漳河、衛運河,進入海河水系的南運河,漳河流經三省四市21縣市區,長約412公里,流域面積為1.82萬平方公里。
1漳河干流長179公里,2由于流域上游落差巨大,下游下泄不暢,漳河歷史上災害頻繁,沿岸人民深受其害。治河水利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西門豹治鄴即在漳河河北省臨漳縣段建設了引漳十二渠(西門引水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建設了漳澤水庫、岳城水庫、紅旗渠、漳南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在流域農業生產和治理洪澇災害方面發揮了作用,
3、曾經水域豐沛的鄭州,為何成了缺水城市?
如果你問鄭州就在黃河邊,還缺水嗎,這可就錯了,事實上,黃河與鄭州關系不大,黃河的存在并沒有給鄭州帶來用水的方便,在今天看來,盡管鄭州守著一條大河,依然加入了缺水城市隊列。這是為什么呢?看下圖:上圖中鄭州周邊的河流很有趣,河流非常多,有汝河、潁河、賈魯河、渦河、惠濟河等,這些河流幾乎發源于黃河大堤,死活背離黃河,他們集體往南奔流,入淮河水系,什么原因呢?原來黃河劈開太行以后,出了山口,泥沙淤積,不斷淤積,形成了一條地上河,黃河河床高,成了黃河與淮河的分水嶺,
而鄭州位于黃河南岸,嵩山東麓,賈魯河很多支流源于嵩山,向東北流去,與黃河近在咫尺,也沒流入黃河,反而轉向東南方向匯入了淮河。所以說,鄭州的水源是賈魯河,而嵩山成為了鄭州的“水塔”,黃河與鄭州一毛錢關系都沒有,下圖賈魯河,為淮河支流沙潁河的支流。因時常有洪水泛濫,古人又將它稱為小黃河,發源于新密市穿鄭州城區而過,整個城市依賴于這條河流而發展起來的,建國初期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口少,工業生產剛剛初期萌芽,完全依靠農業生產,是一個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社會,那個時候水消耗也不大,賈魯河能夠滿足城市用水的需要,當地人稱之為“母親河”,而且歷史上還有很高的航運價值。
改革開放以后,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的腳步加快,大量農村人口迅速集聚到城市,人口迅速增多,工業生產迅猛發展,對水量的需求急劇增長,同時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加之四十多年來黃河流域持續干旱,降水急劇減少,而需求還急劇增長,曾經水域豐沛的鄭州,卻成了缺水城市,鄭州缺水,賈魯河名存實亡,很多地方河道干涸,再也擠不出水來了,如何解決呢?大家還是把目光投向黃河,畢竟近水樓臺,引水方便,盡管黃河也鬧水荒,下游稍不注意就會斷流,各省對黃河水的紛爭已進入的白熱化,面對近千萬人口的城市也不能置若罔聞,為此在黃河上游牛口峪引水至黃河,總投資25億元,設計引水規模15立方米/秒,設計年引水量8505萬立方米,這將大大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增強城市綜合承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