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字面上來“客家”就是“外來移民”的意思,他們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海南等省份。廣東在明朝是十三行省之一,下轄廣州、惠州、潮州、雷州、廉州、韶州、高州、梅州、瓊州、肇慶十府,“俚在廣州之南,地方數千里,往往別有村,各有長帥,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
1、古代廣東有錦衣衛,分別分布在哪里?
錦衣衛在歷史上是明朝獨創。明朝軍隊的建制實行衛所制,即:小旗(10人),總旗(50人),百戶(112人),千戶(1120人)也稱所,衛(5600人),禁衛軍有十二個衛,錦衣衛是其中的一個衛。錦衣衛起初只是皇帝的侍衛隊加儀仗隊,負責皇帝的安全和出行時的威儀,后來,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對百官的監控,保朱家江山千秋萬代,又賦予錦衣衛‘巡查緝捕’的職能,可以收集軍政情報,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有自己的監獄及獨立的辦案程序。
錦衣衛最高長官為指揮使,由皇帝親信的官員擔任,下轄同知、僉事、鎮撫使、千戶長、百戶長等官員,錦衣衛指揮使不屬六部管轄,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拘捕包括皇親國戚在內的任何人,進行秘密審迅。從此,錦衣衛轉變成特務機關,成為皇帝控制百官的工具,(錦衣衛辦案只針對官員)。明朝歷代皇帝都喜歡使用錦衣衛,對他們額外恩寵,
錦衣衛有著神秘而又特殊的使命,權力加大而沒有監管。他們往往為了邀功,隨意羅織罪名,公報私仇,制造了很多冤假錯案,他們經常貪贓枉法,胡作非為,百官懼其勢而不敢言,遂漸成為社會的毒瘤。也成為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錦衣衛在明朝全國各地都有分支機構,他們可以直達皇帝,不受地方官節制。廣東在明朝是十三行省之一,下轄廣州、惠州、潮州、雷州、廉州、韶州、高州、梅州、瓊州、肇慶十府,
2、廣東的俚人后裔現在都分布在哪些地方呢?
東漢楊孚《異物志》上說得很清楚:“俚在廣州之南,地方數千里,往往別有村,各有長帥。”而包括潮汕在內的粵東地區,也同樣是俚人的主要居住地,隋唐之際,俚人在粵東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楊世略是粵東最重要的大首領。據《舊唐書》所載,仁壽初,隋朝派出世襲南越大首領冼夫人之孫馮盎征伐潮、成等“五州僚”,馮盎因平僚之功被拜為漢陽太守,后隨隋煬帝進攻遼東,遷左武衛大將軍,
隋亡,馮盎返回嶺南,聚眾數萬,占據20余州,自稱總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粵東俚帥楊世略以潮、循二州之地,與馮盎同時降唐,可見,俚人不僅是粵東原住民,而且直至隋末唐初,勢力還相當強盛,以至涯話區、潮州話、閩南話地區還曾一度完全處在俚帥的控制之下,投隋降唐,唯俚帥之命是聽,唯冼夫人之孫馮盎之命是從。
在馮盎征伐潮、成等“五州僚”的部將中,很多是西江陳氏、南合州陳氏、越州陳氏、羅州陳氏、瀧州陳氏的首領及其子弟,由于陳氏力量的強大及四處播遷,如今的潮汕地區、閩南地區,陳氏也有廣泛居住。粵東俚人是如何融合的呢?據唐朝《元和郡縣志》記載程鄉(今興梅地區一帶)戶口時,還沒有主、客戶之分,宋初的《太平寰宇記》所載戶口,潮州也未有主客戶之分,梅州則開始有主客戶之分,客戶多是瑤人、畬人。
但客戶也僅有367戶,而據《元豐九域志》所載,僅僅將近百年之后,梅州客戶即已劇增至6548戶,潮州客戶更多達17770戶。到了南宋之后,作為粵東土戶的俚人,居住在山里的部分逐漸融入到外來的畬人、瑤人中,一部分逐漸成為涯話族群中人,一部分遷走,一部分漢化,據澄海蔡英豪同志的調查,澄海程崗村,古時也是俚人的村寨。
時俚人有二支,一住隴之南,即今之程崗;一住隴之東,即今之管隴村,唐代崗上小廟門聯有“保俚安庶”字樣,祀趙佗。(當地俚人)以出海打魚為生,性格大方,慨慷重義,人稱為“浪俚”,以別于山俚,今潮語有“浪裂”一詞,當源于此,男人喜纏腰,著短裙,后沿變為水布,現代潮汕農民尚廣為應用,程崗村的俚人,現在已經融合為漢族,見證了俚人“舍小成大,名無實存”的偉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