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孫權有單獨奪益州能力,卻是隔離荊州拿不回益州,劉備無能力單獨奪取益州,就是有能力,又怕孫權就乘機他在奪益州,孫權奪取他的荊州,再被孫權荊州奪取再乘勝奪益州,或是劉備和劉璋兩軍相爭,拚得你死我活,兩敗俱傷的。在此后,他與孫權決定武力奪取荊州后,又再次準備襲擊荊州。
1、如果關羽的女兒嫁給了孫權的兒子,孫權還會不會奪荊州殺關羽?
只要有機會孫權必取荊州,絕不會殺關羽!眾所周知孫權是三國一明主很會用人,做事不拖泥帶水,關羽卻很高傲自大他看不起東吳正所謂驕兵必敗,關羽失荊州時是將大軍全部攻取樊城,只留幾千老弱留守對付江東,如此良機孫權必會去取!至于為何會取原因如下1.荊州本就是赤壁之戰后東吳應得的只不過當時被劉備乘虛而占了,況且劉備自已也稱說是借,時機到了就還然而現實是劉備無信一直不歸還荊州。
此時去取合理,2.荊州軍事地理位置重要水陸方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孫權也不會因為一個婚姻而放棄如此重要之城,就如劉備也不會因為和孫尚香結婚了而不后期復仇攻打東吳。3.天地利人和取荊州時關羽在和曹操大戰荊州前所未有的空虛如此良機孫權必不會放過,取荊州之后必不會殺關羽,大家都知道劉關張桃園結義誓同生死共存亡,殺了關羽必會引來劉備大軍復仇不理智也。
2、假如孫權只奪荊州,不殺關羽,劉備還會打孫權嗎?
荊州之戰是三國歷史走向的分界點,在此之前,劉備陣營的事業突飛猛進,不但占有了荊州大部,還奪取了益州和漢中。曹操在劉備的攻勢面前節節敗退,一籌莫展,但是,就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時,孫權撕毀盟約襲取荊州,擒殺關羽。此舉讓劉備在登基后,決定發動伐吳之戰,為關羽報仇,那么,如果孫權當時沒有殺關羽,劉備是否還會討伐東吳嗎?一、關羽之死。
在劉備發動伐吳之戰后,孫權派諸葛瑾以私人的名義勸阻,派使者以官方的名義求和,都遭到了劉備的拒絕,后人評價孫權的行為就是,一個強盜占了別人的房宅,殺了別人的親人,當別人來報仇的時候,卻要和受害者握手言和。這種純粹的賴皮行為,是任何人都不會容忍的,孫權要奪取荊州,是因為他的戰略目標決定的。孫權的戰略目標是全據長江,建號帝王,爭奪天下,
這樣,他就要占有長江上游的荊州。即便是不實現他爭奪天下的目標,出于自身的戰略安全,他也要占有荊州,如果沒有控制上游的荊州,就好像孫權的后院沒有了院墻,時刻提心吊膽。因此,孫權一方面和劉備聯盟,共抗曹操,一方面對荊州虎視眈眈,時刻想收入囊中。正是這種患得患失的思想,使得他不能下定決心,在淮南方向上與曹軍決一死戰,
他對淮南的攻勢大多是虎頭蛇尾,是一種騷擾性質的戰斗。在對劉備的主戰派呂蒙接任都督后,兩人一拍即合,決定以武力奪回荊州,從軍事角度來看,呂蒙襲取荊州的戰役是十分成功的。東吳趁關羽的主力被牽制在襄樊前線,后方空虛的機會,呂蒙率領軍隊白衣渡江,逼降了公安守將傅士仁和江陵守將糜芳,這樣,吳軍幾乎兵不血刃,就奪取了荊州。
在接下來的戰斗中,東吳采取攻心政策,對俘獲的關羽軍隊的家屬進行優待,這使得關羽的將士失去戰心,大軍離散。關羽空有一身韜略,也只能敗走麥城,不久在突圍的過程中被擒殺,呂蒙的這場荊州之戰,也成為古代的經典襲擊戰的戰例之一。二、關羽的死因,在這場戰役中,孫權和呂蒙早就達成了共識,一定要置關羽于死地。在包圍關羽于麥城的時候,孫權害怕關羽逃走,還專門讓虞翻算了一卦,
虞翻得到的結果是,關羽不久就會斷頭。在關羽被擒獲后,幾乎立刻被東吳就地殺害,孫權得到關羽被殺的消息后,還高興地夸贊虞翻算的卦準確。從這里,我們就能夠看到,孫權君臣必然要殺關羽的心情,那么,孫權已經奪取了荊州,又為何要對關羽斬盡殺絕呢?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對關羽的懼怕。這主要是因為關羽的出眾的軍事能力造成的,
關羽是當時軍事能力最強的將領之一,這一點得到了當時所有人的共識。關羽出身北方,他擅長步戰,他的武藝出眾,既能夠指揮千軍萬馬,又能夠沖鋒陷陣,到了荊州后,他又負責組建訓練了劉備的水軍,成為擅長水戰的將領,而且他還熟讀《春秋》,有一定的文化,曾經擔任過劉備的徐州太守。在劉備陣營中,關羽是一員難得的文武雙全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