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很難改道了,流域內這么多大水庫,把洪水幾乎能裝進水庫里,改道會是相當困難了,今年黃河洪峰來了,沒有什么討論的新聞,下面重點還是討論一下黃河的最佳入海口在哪里。以后黃河入海口南移至大概在黃驊以南滄州以北的地方流入渤海,再升級討論最佳入海口黃河流域上這么大水庫,可以把整個黃河水都能裝進去,黃河想改道非常難,我們對黃河調控控“為所欲為”,未來我們可以通過水利工程,讓黃河多處分流,哪里地勢低,就淤積哪里,黃河泥沙都是有營養的肥料,讓它去大海造陸,實在是有些可惜,就把它留在華北平原上,何樂而不為。
1、黃河以后還會改道嗎?黃河的最佳入海口在哪里?
黃河很難改道了,流域內這么多大水庫,把洪水幾乎能裝進水庫里,改道會是相當困難了,今年黃河洪峰來了,沒有什么討論的新聞,下面重點還是討論一下黃河的最佳入海口在哪里?我們依據什么標準,這個標準應當是有利于我們人類的生態環境發展,能夠讓這條河流很好地為我們人類服務,調動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來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這個入海口才是最佳的。
從歷史上黃河自然改道來看,那時人類影響自然、改造自然能力有限,今天不能修建象我們長江三峽水庫那樣,動則把7萬多立方米的流量,經過轉儲,轉化為4萬多流量下泄,而歷史上黃河沒有大型水利樞紐,從哪里入海是反映河道的自然變化,是黃河的真實訴求,上圖中明清故道是從開封東蘭考改道,入今天的洪澤湖,最后襲奪淮河入海,到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蘇北灌溉總渠北側的海岸仍然是凸出一個角,那是古黃河泥沙淤積的結果。
今天黃河經過濟南走魯西北入渤海,反反復復是圍繞著山東半島轉來轉去,形成南、北黃泛區,這是因為山東半島地勢高的原因,如下圖,上圖中我們選擇最佳入海口,還是要從南、北黃泛區里尋找,一個是南,一個是北,非南即北,非北即南,如果讓筆者選擇的話,還是認為選擇南黃海是最佳入口。理由如下:其一,渤海是一個凹進的內陸海,非常淺,平均水深才18米,越靠近天津方向越淺,用我們的”天鯤號“吹填造個島都很容易,每年小浪底水庫人造洪峰,沖刷河道的泥沙,都送入了渤海,泥沙過量沉積會造成渤海越來越淺,最后消失,
渤海的存在非常重要,周邊有我們國家北方重要港口城市天津,還有世界貨物吞吐量第三的京唐港,這些港口不斷被淤積,會給我們造成很大損失。還有就生態環境問題,渤海不大,卻是周邊的水汽源地,渤海灣連年干旱少雨,還依賴它提供一些水汽,濕潤周邊環境,北京、天津冬季容易下雪,這個雪多是“回流雪”,是冷高壓居于朝鮮半島,把冷高邊緣的黃、渤海水汽帶到京津城市上空,產生降雪,
夏季東南季風還會給京津冀輸送水汽,產生降水。所以對維護渤海周邊生態環境的平衡起著重要作用,前期頭條討論渤海還有200年左右時間就被淤平,泥沙填滿渤海,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黃河從渤海入口并不是最佳入口。其次從南黃海入口,可以為蘇北填海造陸,免遭渤海被淤平的風險,蘇北地區也是我國的“魚米之鄉”,也是我們的重要的糧育生產基地,這在世界糧食緊張的形勢下,能為我們造出這么多耕地,是天賜我們的機會。
所以說入黃海是最佳的入海口,升級討論最佳入海口:如果讓黃河從南黃海入口,山東東營上百年來黃河造的千畝良田,面臨海水上侵,會形成鹽堿地,這豈不是顧此失彼?摁下了葫蘆浮起了瓢,解決一個問題,又產生一個新矛盾,這是得不償失的做法。那我們怎么解決呢?從今年黃河5個編號洪水,與長江相比,我們就能看出來,黃河5050立方米的洪峰流量就開始編號了,這個流量對長江動輒上幾萬流量,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僅長江一小支流沱江就達到了8100個流量,這可是我們國家第二大河,這么小的流量,對于古代來說,難以抗拒,讓黃河任意馳騁改道,
可是今天的黃河對于我們現在建造的水利工程來說,讓它服服貼貼,讓我們玩弄于掌股之間。所以新形勢下,我們可能把黃河“肢解”,通過調控形成多個入海口,每一個口都是我們人類調控的最佳入海口,首先根據我們人類需求,利用類似小浪底這樣的水利工程,引洪排清,把洪水引入江蘇入海,讓夏季攜帶泥沙的洪水,引入江蘇,把清水引入渤海,既能解決渤海淤積泥沙問題,又能讓黃河填海造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