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同時占據了荊州和益州,為什么劉備沒有選擇一位大將鎮守益州,自己將基業設立在荊州呢。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乃是為了自身利益“赤壁之戰”后,荊州七郡被魏蜀吳三方瓜分,其中曹操占據南陽郡,孫權占據江夏郡和南郡大部,劉備則占據了長沙、桂陽、武陵和零陵等荊南四郡和江夏郡、南郡小部,可以說曹魏的這次正面對決,最終贏家其實是劉備。
1、劉表和劉備同樣是漢室宗親,同樣占據荊州,為什么劉備守不住荊州?
劉表和劉備同樣是漢室宗親,同樣占據荊州,同樣被孫權打的幾次慘敗,但劉表好歹還能夠一直保持住守住荊州大部分地盤,被孫家兄弟打了將近十年,也只丟了半個郡。劉備就老慘了,兩次被孫權攻打荊州,每次都迅速的丟失三個郡,短短四年,荊州六郡全部丟失,4萬荊州軍全軍覆沒,其中有一個很關鍵的點就是劉備是沒有江夏郡這個東部防御戰略據點的,江夏郡有多重要很多人可能體會不到,荊州和揚州勢力爭霸時,重中之重就是江夏郡,誰得了江夏郡,誰就占了很大的優勢。
江夏郡之地,襟帶江、沔,依阻湖山;左控廬、淝,右連襄、漢;南北二涂,有如繩直,孫權拿下江夏郡后,很快就遷都江夏郡,并且改名武昌,可見江夏郡戰略地位有多重要。江夏郡最重要的軍事意義,就是控制漢水、長江兩條水上交通線,處江漢之沖,江東集團的水軍要是想西征,必須要通過江夏郡,但三國時期的江夏所在地區,由于江面蜿蜒變窄,又有沖積沙洲駐軍,成為扼控上下游的樞紐,只有幾條很窄的道路可以通過,十分方便據守。
只需要在這幾條道路上,筑起堅城,準備好強弓勁弩,十分好守,孫權8年幾次西征江夏郡,也只啃下了半個江夏郡,北江夏被曹操占據了。若劉備有江夏郡,派遣一大將率偏軍屯兵江夏,修設堅城,未必會像歷史上丟失荊州丟到那么慘烈,那么快,總之,江夏為荊、揚二州戰略要地,既是江漢平原順流東出的大門,又是東南揚州溯江西攻必奪之要塞,別看人口稀少,看就戰略價值來說,比荊南四郡戰略價值都高。
2、劉備如果取下益州,把荊州作為基地,成都由一將駐守,會怎么樣?
東漢末年,劉焉為什么要去益州做益州牧呢?其實他是看中了益州的地理位置,漢靈帝時期,東漢朝廷腐敗不堪,已經到了危如累卵的地步。為了避禍,劉焉果斷前往益州,此后又讓張魯占據漢中,阻斷了益州和朝廷之間的溝通,劉焉自此也樂得在蜀地做個土皇帝,一家獨大,不用再聽朝廷的調遣。多年以后,他兒子劉璋的益州,被劉備給搶了,
劉備同時占據了荊州和益州,為什么劉備沒有選擇一位大將鎮守益州,自己將基業設立在荊州呢?理由很簡單,因為益州太好自立了,不管換誰在益州,都有自立的可能。理由一:益州是天府之國,又閉塞難通,是最合適自立的,從古至今,想要在川蜀之地自立的諸侯不計其數,很多人在這塊地盤上建立了割據政權。當年唐玄宗避禍,也是直奔川蜀,為什么?因為這里易守難攻,
奪取川蜀自立,不僅有十萬大山作為天然屏障,而且居高臨下俯視天下。什么是安全感?這就是妥妥的安全感,劉焉、劉備到了這里以后,立刻就在這里建立了基業。這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因為把都城建立在這里,是最安全的,益州的北邊和東邊,都是有崇山峻嶺包圍的,所以不管是北邊的曹魏,還是東邊的東吳,都無法輕而易舉地占領益州。
當年劉備之所以能夠奪取益州,那是因為劉璋將他主動邀請進入益州,這才給了他鉆空子的機會,如果劉璋不放他進來,沿途設置各種阻撓的話,那劉備基本不可能打下益州,多年以后,鐘會20萬大軍,被姜維的8萬人馬阻隔在劍閣道,怎么都打不進去。因為這里號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荊州牧劉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論。時焉子范為左中郎將,誕治書御史,璋為奉車都尉,皆從獻帝在長安,惟叔子別部司馬瑁素隨焉,
獻帝使璋曉諭焉,焉留璋不遣。時征西將軍馬騰屯郿而反,焉及范與騰通謀,引兵襲長安,---《三國志》鄧艾比較虎,他從陰平小道冒死才沖入了益州之地,其實這風險是比較高的,高風險背后是高收益的誘惑,鄧艾最終成了滅亡蜀漢的第一功臣,理由二:荊州是四戰之地,四通八達,非常不容易堅守。和益州完全不同的,當然就是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