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少將羅平(1917——2003),河北省張家口涿鹿縣人。開國少將柴書林(1913——1995),河北省張家口張北縣人,犧牲,葛振林、宋學義被樹枝掛住,幸免于難,著名抗日英烈武士敏(1892——1941),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人,日,他率六班戰士打退敵人4次沖鋒,為拖住敵人,與副班長葛振林,戰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學義5人,將敵人引上山頂絕路,最后在彈藥用光,可搬動的石頭也用完后,率4人跳下懸崖。
1、為什么張家口人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和內蒙古南部地區類似,卻劃到河北了?
行政區劃分可是一門關系國運的大學問,它關系到能不能成功建構一個超大型國家組織,玩好了,它能讓中央政權在不動用軍事力量的前提下,就能對地方勢力有制約能力。正如張家口,尤其是張家口北部的幾個縣,比如張北、沽源,完全就是內蒙古草原,但它們卻屬于河北省;在比如漢中,不管是自然,還是文化習俗上都更靠近四川,但是,自古以來它的行政上卻屬于陜西,
攤開中國的地圖你就會發現,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河南并不都是在黃河以南;廣東也不都是在嶺南,如果你再把中國的行政地圖和美國各州的行政地圖放在一起對比,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美國州一級的行政區劃都是規規整整,橫平豎直的。然而,中國省一級的行政區劃,都是犬牙交錯,很不整齊的,中國這樣的行政區設計,不僅有悖于風土人情,更增加了行政的成本。
劃分行政區劃從來都是治國安邦的大事,為什么要有意作出這樣犬牙交錯的設計?原因很簡單,中國太大了,在信息和交通都不方便的條件下,國家越大,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就越難,因此,中央政府就要盡可能降低地方獨立的可能性。比如,長江沿岸各省在行政區劃分的時候,絕不會嚴格劃江而分,而是一定會兩岸交錯,這樣做就是為了防止有人利用長江、黃河這樣的天然隔絕線割據自立。
再比如,那個最典型的例子漢中,自古以來,漢中在風土人情和文化上都更接近蜀地,但蜀地號稱天府之國,如果將漢中劃歸巴蜀,天府之國要自立為王就容易得多,歷史上就有“天下未亂蜀先亂”的說法。于是,古代的統治者就把漢中劃歸陜西,讓漢中成為楔入蜀地的一顆釘子,形成了對四川的鉗制,確保一方的平安,再比如,在古代,江蘇、安徽這兩個省從沒有分家,就沒有這兩個省。
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南京,以南京和他的家鄉鳳陽為中心,劃了很大一塊區域,作為首都的直隸省,史稱南直隸省。后來,清朝建立了,就將南直隸省改為江南省,自從隋唐開始,江南就是中國的經濟中心。所以,滿清時期的江南省,可以說是當時全國最富裕的省份,沒有之一,清朝初時,江南省一個省上繳的賦稅額,就占了全國賦稅總額的近三分之一。
江南省不僅經濟富裕,文化上更是出眾,科舉考試,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數往往會占全國的將近一半。所以,民間就有了“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的說法,江南省這么強,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而且前朝遺老眾多,朝廷當然就不放心了。為了防止有人利用江南省割據造反,順治十八年(1661年),滿清的統治者決定將江南省一分為二,
這個一分為二該怎么分呢?究竟是豎著分,還是橫著分?這也是一門大學問。為啥?你想啊,這江南省雖然富強,但它的內部發展也不均勻,跟今天一樣,是南富北窮,這樣一來,如果橫著劃分,以后南北兩省的差距就會越拉越大,國家整體結構也會因此受破壞。而豎著劃,分成東西兩個省,就讓兩個新省都同時有南邊一塊北邊一塊,這就均衡多了,
于是,江南省就被豎著一分為二。東側的部分,取其中兩個城市江寧(也就是南京)、蘇州的各一個字,稱為江蘇;西側的部分,取其中兩個城市安慶、徽州的各一個字,稱為安徽,就這樣,江蘇、安徽兩省誕生了。如此一來,再看張家口地區,它之所以被劃分到河北(清朝直隸),作用也是跟漢中一樣,是中央伸向內蒙古草原游牧區地的一把尖刀。
2、張家口人好相處嗎?
這個話題有地域性性質,這么大的中國哪地方都有好處的難處的,不能說某個人傷到你就說哪地方人不好。北京是首都,你能說人人都好處嗎?用個人觀點看問題總有不如意的地方,別挑別人不好處,應該先衡量自己好不好處,事在人為,奸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