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成都府】是【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的駐地,也即【四川】首府。字中兩邊的兩條曲線,像河流的兩岸;河中的幾個小點,指奔流的河水,于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這四個“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四川籍的詩人、學者流沙河先生,曾經專門否定了四川得名于四條河流的說法。
1、明朝的成都府在哪里?包括如今的哪些地方?
【成都府】是一個設置于公元757年,廢止于公元1913年,并在元朝被短暫改制為【成都路】(公元1256年-公元1371年)的【府級政區】,它存在于中晚唐、前蜀、后唐、后蜀、兩宋、明、清等政權治下。明朝【成都府】是【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的駐地,也即【四川】首府,【成都府】與【重慶府】、【順慶府】、【保寧府】、【夔州府】、【嘉定府】、【廣元府】、【潼川府】、【雅州】同為【四川布政使】下轄的【府級政區】,相當于的【地級市】一級。
明朝【成都府】下轄當時的:成都縣、華陽縣、雙流縣、郫縣、溫江縣、新繁縣、新都縣、彭縣、崇寧縣、灌縣、金堂縣、仁壽縣、崇慶州、漢州、簡州、井研縣、資縣、內江縣、安縣、蒙陽縣等3州17縣,其中,【成都縣】與【華陽縣】是【成都府城】的附郭縣。明朝【成都府】所轄地域,對應到我們今天,大體上包括:四川省成都市下轄的:成都市區、郫都區、金堂縣、都江堰市、崇州市、新津縣;四川省德陽市下轄的:德陽市區、廣漢市、綿竹市、羅江縣、什邡市;四川省綿陽市下轄的:綿陽市區、安縣;四川省阿壩州下轄的:茂縣南部、理縣、汶川縣;四川省資陽市下轄的:資陽市區、簡陽市;四川省眉山市下轄的:仁壽縣;四川省內江市下轄的:內江市區、資中縣,
2、四川省的四川又從何而來?四川現在只有三川,為何還叫四川省?
不知你所說的三川是哪三樣東西。而且,四川省稱呼的來源,是北宋初期四個行政監察區“路”的合稱,與什么三川扯不上,我們來看看“四川”這個地名稱呼的由來和演化過程。四川之地,起初稱為蜀地,夏商時期,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沿岷江而下,遷徙至成都平原,到商周時期建立了蜀國。從而有了古稱“蜀”,后來,在今四川之地有蜀國、巴國等小國家。
戰國時期,秦國兼并蜀國、巴國,推行郡縣制,在今川西設立蜀郡(治所在成都)、川東設立巴郡(治所在江州,即今重慶),西漢時,在今四川之地增設了廣漢郡。漢武帝時在全國設立了13個刺史部,今四川地區屬于益州刺史部,三國時期,劉備建國“漢”,史稱蜀漢。三國末年,魏滅蜀漢,分割益州,增設梁州,兩晉和南北朝時期,就一直沿用梁州、益州的建制。
在這期間,今四川之地先后建立了多個政權,更迭頻繁,但是“蜀”或“巴蜀”的稱呼一直存在,唐朝建立后,廢除州、郡制,將全國分為十道,每道各轄若干州。在隋唐時期,“道”屬于監察區名稱,不是正式的行政機構,“安史之亂”后,地方割據興起,“道”成為事實上的地方行政機構。在此期間,改益州為劍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
因為此地位于劍門關以南,故名劍南道。而且,今四川之地的一部分例如劍閣以東地區,屬于山南東道、山南西道管轄,宋朝建立后,地方行政機構實行州(府/軍/監)、縣的二級制。同時,設置直轄于中央的監察區“路”,地位高于州(府/軍/監),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將天下分為15“路”。后來增加到18路、23路,
起初,今四川之地主要分屬西川路和峽西路。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把西川路拆分為益州路、梓州路,把峽西路拆分為利州路、夔州路,于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這四個“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在此期間,這里還設置了四川制置使的機構官職,因而,就有了簡稱“四川”之說。例如南宋鄧深《柔遠樓》詩中有:“四川形勝當前險,三峽波濤據上游,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送丘宗卿帥蜀三首其一》詩中有:“四川全國牙旗底,萬里長江羽扇中。”元朝建立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并了川峽四路,設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當時“四川行省”的衙門駐成都路,轄境包括今四川中東部、重慶大部、甘肅南部、陜西南部等,這是“四川”建省的開端,清朝建立后,在天下設置18個行省,其中就包括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