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黃河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一座以黃河為專題內容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其前身是1955年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隨著治黃事業的發展、藏品的日漸豐富和功能的日益完善,1987年6月,“黃河展覽館”正式改名為“黃河博物館”,55年4月17日,治黃展覽會首次在鄭州舉辦“治理黃河展覽”,這一天成為黃河博物館的建館紀念日。
1、鄭州黃河博物館怎么樣?它的前身是什么?
鄭州黃河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一座以黃河為專題內容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其前身是1955年在鄭州舉辦的“治理黃河展覽”。黃河博物館在歷史上扮演過重要的角色,曾接待過毛澤東、朱德等國家領導人,以及國內外政要、著名科學家和國際友人,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黃河博物館已成為一座館藏豐富的科普圣地,它用古碑刻、古地圖和歷代治黃文物講述了中華民族三千年的治黃歷程,也講述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1955年4月17日,治黃展覽會首次在鄭州舉辦“治理黃河展覽”,這一天成為黃河博物館的建館紀念日,此后,展覽在北京、天津和黃河流域的主要城市巡回展出,并曾在在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和人大代表宣傳治黃規劃。1957年,“治理黃河展覽”正式建造館舍,成為一座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博物館,館名定為“治黃陳列館”,它是全國最早建立的三十多座博物館之一,
文革期間曾一度停辦,1972年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視察黃河20周年,陳列館更名為“黃河展覽館”并重新開放。隨著治黃事業的發展、藏品的日漸豐富和功能的日益完善,1987年6月,“黃河展覽館”正式改名為“黃河博物館”,古碑刻黃河博物館館藏古碑刻眾多,其中以“埄堠碑”和“鄭工合龍碑”價值最為突出。“埄堠碑”,1987年出土于河南汲縣柳衛村的古黃河大堤,碑高半米余,上圓下方,為模制陶質,正面陰刻三行文字,記錄著當時分段界限,是宋代黃河堤防分段管理的珍貴見證,
“鄭工合龍碑”,原立于鄭州花園口鎮石橋村西,碑高近兩米,碑陽隸書”鄭工合龍處”,碑陰篆書碑記銘文,它由清代河道總督、著名收藏家、金石學家、古文字學家吳大徵親筆撰寫,是記錄光緒十三年鄭州黃河決口、封堵過程的唯一實物,被譽為“黃河上的三絕碑”。古地圖古地圖以精確而直觀的方式記錄治黃歷史,其文物價值同樣不言而喻,
黃河博物館收藏著兩件非常珍貴的古代地圖原件,其一為繪制于明萬歷年間《河防一覽圖》,它是明代總理河道潘季馴一生治理黃河、運河的經驗總結,詳細繪制下當時河南、山東、南直隸修筑堤防的情況,是中國現藏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其二為《中原治黃圖》,繪制于清咸豐年間黃河銅瓦廂改道(1855年)后不久,它全景展現了黃河華山至渤海區間的沿河山川要塞,還表示出兩岸主要府州、縣治所在,以及河防大堤和埽壩工程概況,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治黃文物黃河博物館中收藏了大量歷代治黃文物。其中有用于堤防夯筑的工具石硪,有清道光年間河南山東河道總督栗毓美在河南原陽首創的用于防洪搶險的穿孔河工磚,也可以看到一本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黃河花園口堵口復堤工程局編纂出版的《花園口堵口紀念冊》,紀念冊中收錄蔣介石等民國政要題詞,詳細記錄下工程概況,同時還附有數十張珍貴的工地照片,因而頗具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