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江蘇人、作為一個在外省生活過的人,我覺得江蘇人的生活質量或叫幸福指數與她的地位并不匹配。上海人與江蘇人的親密成度,60歲以下的上海人、65歲以下的江蘇人,是無法想象的,江蘇人特別勤勞,一年365天幾乎無休,不管是農民還是工人,天天起草貪黑,辛勤勞動,無法像四川人一樣動不動就打個麻將,也無法像寧夏人和東北人一樣,一年一季農作物,一年有一半時間在休假中度過(部分人)。
1、江蘇人在上海怎么樣?
問:江蘇人在上海怎么樣?答:江蘇人在上海像自家人一樣。上海人與江蘇人的親密成度,60歲以下的上海人、65歲以下的江蘇人,是無法想象的,蘇州無錫、海門啟東,是歷史的、天然的。揚州江都、鹽城淮安,是近代的、人為的,在上海,上海人見上海人,如果一方說普通話,也就是上海人稱之為開國語,會被另一方認為是“裝腔”,有抵觸情緒。
如果用蘇北鹽城淮安一帶方言交流,會被另一方認為很親切,樂于接受,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蘇北鹽城一帶方言,是上海市名正言順的第二方言。在上海,寧波人,會被叫“小寧波”、山東人,會被叫“小山東”、東北人,會被叫“小東北”,但絕對不會有叫蘇北人“小鹽城”!這是因為,在上海市,每10個家庭中,就有6個家庭,要么爺爺、要么外公、要么奶奶、要么外婆,其中必有一位是蘇北一帶人。
2、江蘇徐州人在外地人眼里是北方人還是南方人?
見識不多的會以為是江蘇轄地,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地看成南方,稍有見識者,會把其當成北方。要知道,徐州為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文化圈,語言相同(音調稍別),風俗相通,感情相親,地緣不連但相近,這里的人聽的唱的是豫劇,一二百年以來都是豫劇的戲窩子。原來的徐州豫劇團〈一度稱梆子劇團),在十幾年前改稱江蘇省豫劇團,新中國初期,一個徐州人(名字一時想不起)在陜西省西安市唱豫劇,受邀率團來到該省的銅川市(多為河南及周邊的魯西、皖西北、蘇北人)唱戲,一炮打響,原定唱3天,后來不讓走,連續唱了20天。
市政府順應民心,就把劇團留下,成了銅川市豫劇團,這位徐州人成了首任團長,我的一位同學的妻子,是陜西咸陽生咸陽長的徐州人,唱的豫劇很地道,我們每一次聚會,她對會唱上幾段拿手戲。這里說一個情況:在上報國務院的中原經濟區最初方案中,徐州等蘇北地區名列其中,后來,國務院考慮到,徐州已被列入環渤海經濟區,不能腳踩兩只船,故無劃入。
故現在的中原經濟區,僅有晉東南之長治、晉城、運城,冀南的邯鄲、邢臺,魯西南的菏澤、聊城,皖北4市等地級市所轄之地了,其實,鄂西北的十堰、襄陽、老河口等地,也是說河南話,聽豫劇的地方。還有,筆者曾看到一本正式出版物,講的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務院讓相關專家調查研究,拿出一個把省級地域劃小的方案,其中就有:把魯西有關市、縣、豫東的商丘、周口,皖北的4地、市,與蘇北一帶,組建一徐淮省,省會設在徐州,
3、大家覺得江蘇怎么樣?
相對來講,江蘇應該是國內最好的省份,并且體現在地勢地貌上,很多人并不清楚“地勢”是什么意思,地勢是一個地區的地貌格局,是一個省份地貌的表面形態,并不是很多人簡單理解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省份處在的經度和維度,內陸或者沿海,雖然與地勢有因果關系,但并不是同一概念,所以不能混淆。而為什么說江蘇的地勢在全國來講算是最好的呢,因為江蘇省全境地勢基本都是十分平坦,
平坦地貌的優勢或許在很多人眼中并不起眼,因為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關中平原也都有很多平原省份,而現在已經不是農耕社會,平原種植糧食的優勢已經不那么重要了。但是別忘記了,江蘇處在我國沿海地區,當今世界處在沿海且擁有廣饒平原腹地的省份發展都很棒,而城市平坦那么在交通基礎建設上就會占有優勢,道路網絡可以更加密集,城市的市區建設可以更加節省成本,免去隧道、開山的成本,
當然江蘇省也因為太過平坦,所以省內沿海深水良港不多。地理位置與地勢的因果關系當中,江蘇的地勢優勢還體現在降雨量上面,江蘇自古便是江南地區,風調雨順,每年降雨比較多,這源于西太平洋的副熱帶高壓,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所帶來的降雨過程基本可以包含江蘇全境,原因就是平坦地勢不會對云層進行阻擋,如果江蘇東部沿海地區有高山阻擋,那么高壓云層會受到高山組個,從而向西過程中并不能覆蓋全境。